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回眸
2009-12-07惊蛰
惊 蛰
登上月球和在海洋开采石油,是20世纪人类两大奇观。石油工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一经触及海洋,就立刻显现出其命定的边缘性与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
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为中国的海洋石油工业提供了辽阔的发展平台,中国的石油工作者在无垠的大海上历经创业的艰辛,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大幕徐徐拉开。一个新兴的民族工业的崛起史,也是共和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人拉肩扛,走向海洋
海洋石油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三高”产业。没有先进的装备,也没有先进的技术,第一次踏进大海的中国石油人最富有的资产就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搞海上石油不仅要抗台风、抗海啸、抗巨浪、抗冰冻、防腐蚀、而且还要克服作业过程中遇到地层压力过高发生的井喷、火灾、毒气等危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就像开启的潘多拉盒子,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中国石油人挑战大海的过程中注定弥漫着悲壮的气氛。
莺歌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57年,原石油工业部在这里勘探发现了油气,后因越南战争,南海勘探工作被迫暂停。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会战成功,我国石油实现自给。其后,根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说,石油大军挥师华北,中国海洋石油的勘探重点也由此转移到了渤海湾。1965年3月,原石油部在天津市召开海洋石油勘探会议,研究下海方案,决定开展海上钻井方法的研究实验,试制混凝土钻井平台及钢结构导管架。这次会议是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渤海湾最初的勘探工作中,由各处抽调来的渔船、客轮和小木船都用上了。将用于陆上石油的设备捆绑在船上,中国石油人就开始了探海之旅。1966年,中国石油人向渤海湾发起三轮“冲锋”,把渤海海1井的平台安放在井位。为了固定牢靠,石油工人们硬是用嘴从24根桩内吸出720多公斤的水泥-浆。第二年6月14日凌晨4点16分,油龙呼啸出海,国务院的贺电直达平台。之后,数口功勋并捷报频传。1967年,我国海上首次生产原油,产量203吨。中国海洋石油的工业化航程由此展开。在海上油气生产的初期,石油工人以汗水和热情,在专业设备几乎为零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与大海抗争。中国石油人满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激情,将青春赋予了蓝色的海洋。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海上油气产量已达到3649万吨油当量。
弹指一挥间,中国人凭着艰苦奋斗的韧劲,在祖国母亲的海疆中耕耘着,这种奋斗精神使一个产业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共和国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外合作,势在必行
从莺歌海的油气苗到1978年酝酿对外开放,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创业时期。苦难、悲壮、英雄主义精神与落后的技术与装备,构成了中国海洋石油创业时期的基本特征。那时候,中国石油工人最爱说的一句豪言壮语是:“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我们东方无产阶级一定能够做得更好!”事实上,我们用当时还是相对落后的陆地石油勘探技术和管理模式在挑战海洋,本身就赋予了一种悲壮意味。
1978年,在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前夕,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再次提速,破题之举是改革开放。开局的头两步,地域棋子落在了深圳,行业棋子定在了海洋石油。
1978年3月26日,对于中国新兴的海洋石油工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最高决策层听取了中国石油代表团赴美考察汇报,作出了重大决策: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外国公司直接建立起商务关系。并进一步作出了积极、稳妥的探索利用外国资金与技术,加快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决策。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进一步确定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主导思想,改革、开放、探索、创新,如同精神之火照耀着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路程。
海洋石油工业的边缘性与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特点决定了发展海洋石油国际合作的模式。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作为一个工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经济竞争舞台,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种生动展示,又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开展国际合作的一种尝试。
精神突围,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方式,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的精彩预演。经历百年屈辱、十年禁锢之后,中国海洋石油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对外合作,无疑意味着对传统思维的反叛,也是对计划经济体系的一次挑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与对外合作《标准合同》的草拟、反复修订到确认、公布,历时长达三年,在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与外商风险投资、回报之间,不断地追寻着平衡支点,架设一座合作的桥梁,打下合作的基石。
1982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一个行业的开放而颁布的法律条例。八天后,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2月15日,中国海油在北京东长安街一栋旧楼挂牌办公,次日即正式开始第一轮大规模对外合作招标。在第一轮国际招标中,中国海油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27个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8个石油合同,合同区域而积为39199平方公里,勘探风险投资达10.3亿美元。此后,又相继开展了三轮国际招标,中国海迎来了勘探开发的热潮。
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发展
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技术层、操作层,全方位的学习活动在每一个海洋石油员工的人生道口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海外留学、考察、咨询、专职培训、平行作业、理论考核与现场实操,这场大规模的学习活动的形式、方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一项充满挑战、呼唤激情、渴求创新的伟大的开拓性全新事业,一种振兴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使命与责任感,一种对精彩生命、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共同构成了这次大规模学习活动璀璨的理性光彩,一个学习型组织也由此在中国海油得以建立。
在对外合作中学技术、学管理,练就自己的“内功”。1983年,中国海油制定了对外合作和自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两条腿走路”,中国海油掌握了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十大配套技术,具备了独立开发中国近海油气田的能力。1984年,中国海油首先在尚未
对外开放的辽东湾海域取得突破,发现锦州20 2凝析气田。1986年,中国海油又在辽东湾发现了绥中36-1亿吨级大油田,极大地鼓舞了公司开展自营勘探的信心。
进入90年代,自营勘探开发出现了新高潮。这一时期自营勘探成果最突出的是在渤海,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1995年,发现了我国海上第三个亿吨级石油储量的秦皇岛32—6油田,同年还在相邻地区发现了南堡35—2含油构造。
目前,中国海油凭借较强的产业能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一,晋升全球500强企业之列。2008年,中国海油自营勘探共获得13个新发现,并成功评价了11个油气构造。
引进、消化、吸收、碰撞、融合、改革、提升,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管理理念、运行机制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的过程。引进全新的理念与机制,不断把企业内部改革推向深入,逐步把中国海油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运作的规范的国际公司。这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痛苦而富有生气的过程。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包括管理、经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等。
中国海油立足搞活集团全部资产,立足让全体员工共同发展,立足打造集团综合竞争优势。总体设计上,先让主业资产上市使主业发展更优更快,同时激活和带动辅业资产的发展,进而通过分布上市使国有资产整体大幅度保值增值。在人的发展上,全面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即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能创造价值;员工是企业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被改革的对象;企业的改革成本不应由员工来承担;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要山全体员工共享。
中国海油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在开展对外合作业务的同时,完成了自身机制的蜕变,在发展中迸发出持续的动力与活力,成为了一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字头企业。
自主创新,海洋成为热土
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最鲜明的特点,也为这个新生的工业得以快速发展提供了平台。中国海油在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大风大浪中,通过融合与磨砺,锻造出了自己的“硬实力”。
在资金及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后,中国海油像当年外国石油公司进入中国近海一样,以投资者身份走进了国际石油市场。1994年5月5日,中国海油参股马六甲油田,这是我国第一次投资海外油田。迄今,中国海油已经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业务,2008年的海外油气产量已经占到总产量的15%。
在全球诸多大石油公司蜂拥被誉为“第二个马拉开波石油捌”的渤海、“第二个波斯湾”的南中国海,却又不得不抱憾而归后,中国海油人矢志不移,精研地质,顽强攻坚,逐步让勘探成功率远远高出全球平均水平;新的储量不断被发现;世上最稠的油田被成功开发;合作、自营的油气田开采寿命被一次次延长;新的油气田接连投产。中国海迎来了大油田建设的高峰期。目前,我国近海油气田的开发建设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开发重质稠油油田的工艺水平更是国际领先。
科技创新,贡献海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以油气行业的科技进步助推民族工业的产业升级。目前,中国海油已经构建近海300米水深以内的勘探、开发和生产技术体系。其中,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重要技术,促成我国成为建造FPSO的强国,同时带动了我国造船、机械、电子和钢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建造及油田配套服务的装备及技术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满足国内勘探、开发及生产需要的同时,业务已经拓展至海外地区。
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ELIS测井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凭借安全、优质、高效的性能,成功进人海外油田服务市场。FET地层取样器、SAS—IT地面数据采集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三维可视化远程制导数据处理指挥中心使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情况尽收眼底,成为了海底油气开发的“陆上指挥部”,从而更加准确、有效地指导海底油气田的开发工作。大位移钻井技术在海底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海上油气田开发成本,在平台下展开了一张巨大的“油网”。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持,中国海油与国内高校合作,自主研发深水开发的一系列重大装备,为开发深水做好准备。
大海是永恒生命力的象征。大海永远澎湃着激情的狂涛巨浪。大海见证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进程,大海承载了中国海洋石油人的梦想。中国的海洋石油工业在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以自身的发展证明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未来,挺进深海的海洋石油工作者将在祖国辽阔的“蓝色国土”上奏响更强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油,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