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如何才能获得双赢
2009-12-07李众敏
李众敏
根据商务部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公报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559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11%,同时,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也上升到了1840亿美元。虽然与日本1274亿美元的流量相比,中国的流量仍然很少,而且存量也非常有限,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上升的势头,却很少有国家可以赶得上。中国对外投资迅速上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利益磨擦。要想在对外投资活动中获得双赢,中国企业应当切实考虑所投资国家各参与方的利益,需要更多的经验与技巧。
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国际经营的环境要比国内复杂得多,对于国际经营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而言,需要改变过于简单、直白的处理方式,要更为妥善地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这一一点,对于投资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尤为重要。发达国家的商业环境难以一言概之,但中国企业至少应当考虑到包括工会、行业协会,政客、党派在内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而且政客与党派往往与工会和行业协会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忽视前者的利益会招致全面的阻力。在许多发达国家,政治力量代表商业利益是主流形态,这是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应当适应的现实。
面向媒体与公众积极公关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中,中央企业占到流量的85.4%,私营企业仅占流量的0.3%。而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当地民众对中国政府参与以及其经济安全等方面的顾虑,这些顾虑通过媒体形成民意,最终令投资所在国政府骑虎难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企业必须重视当地民众的想法,重视媒体在表达民意以及影响民意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达成投资协议之前,通过媒体充分表达、阐述清楚自身的状况以及投资的目的,相信这方面的阻力会小得多。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大、性质比较敏感的投资项目,中国企业应当尽早雇佣当地的投资银行和顾问公司,开展对媒体和政府的公关工作。
选择合适的政府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足迹遍及非洲大多数国家,投资覆盖率高达81.4%。但是,在拉美、非洲等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进行投资的。比较典型的是中国在非洲等地区投资的汕田,由于当地政府没有给失地农民提供足够的补偿,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提供补偿,导致当地失地农民把怨气转移到中国投资者身上,而这种矛盾实际上与中国企业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是由于当地政府不正当行为所导致的。对于这利种情况,中国企业应当对所投资国家的政府有所了解,或者在投资协议中明确失地农民补偿等问题。
企业应当融入当地社区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华侨,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中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应当充分运用这些资源,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融入当地社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和用人的本地化,要大胆使用当地人来管理当地的企业,并雇佣当地人。中国企业不能成为“中国城”,要成为当地社区的一部分,成为改善当地就业和促进居民增收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要更多地参与到当地社区的活动当中,力所能及地为当地社区提供一些福利,参与当地的慈善事业。
投资方式要多样化对于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小国,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市场容量,如果投资规模过大,容易挤垮当地的产业,也会招致当地主流社会的抱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要考虑多种形式的投资,不只是绿地投资和并购,也要考虑和当地企业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种方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按照市场规则各取所需生意就是生意,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无论抱有任何目的,都需要通过市场规则来获得。比如,可以通过签订长期供应协议来保障能源供给,也可以通过在欧美建立研发中心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这些都是市场的办法。如果希望通过非市场途径来实现投资目的,不仅会带来诸多阻力与非议,而且往往很难达到目的。
当然,即使穷举各种可能,做好再多的准备,也难以避免利益冲突的发生。中国企业除了需要经验与技巧之外,更要抱有共赢的心态。对外投资活动本身就意味着更多的竞争,就意味着利益的争夺,甚至会有些所投资国家的企业要失去竞争优势或无法生存,因此,鲜有天然双赢的投资活动,双赢要靠中国企业自身的努力,以及对所投资国各参与方利益的切身考虑,才能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