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牛“染红”

2009-12-07王姗姗

财经 2009年15期
关键词:宁高宁牛根生染红

中粮的入股,帮助蒙牛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解决了部分高管的套现问题。中粮还需要证明自己能规避食品安全和“两股同大”的双重风险

《财经》记者 王姗姗

“我从校门一出来就进了国企,蒙牛最初就是按照国企的模式做的。”7月9日下午,在北京东二环中粮集团新近落成的福临门大厦,面对数十家媒体的记者,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2319,下称蒙牛乳业或蒙牛)总裁牛根生表达了他对中粮入股的欢迎。

牛根生说的也许是实话,但这肯定不是他十年前的初衷。1998年,40岁的牛根生从同处一城的另一家乳业巨头伊利集团负气出走,次年创办了蒙牛。十年之后,蒙牛超越伊利,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乳制品企业。如今,他决定放弃企业的控股权。

对于认同竞争领域“国退民进”的市场人士来说,这桩“逆潮流而动”的交易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但对于饱受“三聚氰胺事件”困扰的牛根生来说,引入中国最大的国有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集团或中粮),也许是让蒙牛摆脱经营风险、继续“生存发展壮大”的最好选择。

打造“乳业万科”

在7月9日的媒体见面会上,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列举了万科与大股东华润集团的例子,表明中粮无意介入蒙牛的日常管理,而愿意像华润一样,只当一个隐形战略投资者。

宁高宁本人曾担任华润集团董事长,万科董事长王石则是宁高宁与牛根生共同的朋友。

根据蒙牛乳业公告,中粮集团将通过其香港子公司——中国粮油食品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厚朴投资共同组建一家合资公司,二者分别持有70%和30%的股份。合资公司将以每股17.60港元,合计约30亿港元的价格,认购蒙牛乳业增发的1.738亿新股,相当于摊薄后约10.01%股份。

同时,蒙牛乳业主要股东Jinniu Milk Industry Limited(金牛)、Yinniu Milk Industry Limited(银牛)及内蒙古老牛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会(老牛促进会),同样以每股17.60港元的价格,向中粮与厚朴成立的合资公司合计出售10.02%的股份(摊薄后),合计套现逾30亿港元。

由此,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共联合出资61.16亿港元,获得蒙牛乳业20.03%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包括牛根生在内的蒙牛原发起股东、管理团队的持股比例,则由原先的28%降至15.18%。

一些PE投资人士认为,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选择17.60港元/股的市场价进入蒙牛乳业,对应的市盈率达到25倍, 其价位之高,有失PE投资常理。

厚朴投资对此回应称,对蒙牛的入股从未抱“抄底心态”。宁高宁则表示,中粮集团一直想发展成为“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而乳业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近交易的市场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中粮与蒙牛的谈判进行了约半年时间,双方首先在蒙牛放弃控股权的问题上达成了默契,但具体控股比例一直有分歧。“中粮始终坚持股权不能太少,否则当不了战略投资者;蒙牛则不希望失去公司控制权。”

最终,中粮联合厚朴获得了20%的股权,基于会计准则,中粮得以将其对蒙牛的投资合并到公司业绩报表中。蒙牛现有高管团队,则保持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权。

蒙牛乳业在公告中表示,交易完成后,公司董事会人数将增至11人。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未来中粮集团有望获得三个非执行董事席位,公司现有五个执行董事席位将减至三个,仍然由蒙牛现任高管担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有望出任蒙牛乳业副董事长,牛根生有望担任董事长,杨文俊将出任总裁。

牛根生进与退

一些行业分析师认为,一向对股权极为敏感的蒙牛“性格变了”;但在这桩交易的最初策划者厚朴投资看来,蒙牛接纳中粮顺理成章,而其推动力,则要追溯到去年秋天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

2008年9月,包括蒙牛在内,多家乳制品企业生产的若干批次奶粉及液态奶相继被查处。蒙牛累计下架存货及为患者支付的“医疗补偿基金”超过了7亿元,当年业绩报亏9.48亿元,公司股价由每股21港元一路下跌至低谷的每股6.65港元。

由于股价下跌,2008年10月初,牛根生一笔抵押的股权遭遇机构投资者平仓压力,其不得不向包括柳传志在内的多位知名企业家临时拆借数亿元应急。

2009年2月,“三聚氰胺事件”余波尚未平息,蒙牛盈利能力最强的产品特仑苏牛奶又陷入了“IGF-1物质”风波。中国卫生部指其进口使用OMP(Osteoblasts Milk Protein,造骨牛奶蛋白)事先未经批准,并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

一位接近蒙牛乳业的机构投资者向《财经》记者透露,在这一连串事件打击下,牛根生背负的“民营企业”危机感不断加重,曾经跟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创业元老们也萌生了退意,因为“高风险下挣100个亿跟低风险下挣10个亿,没有任何区别”。

“牛根生自己心里很清楚,‘三聚氰胺事件和‘特仑苏事件,都是蒙牛在跳跃发展时期所犯的错误,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候。”上述人士称。

不少机构分析师也表示,在食品行业,拥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经营风险要比民营企业更小。市场一度传言,PE弘毅投资计划联合KKR投资蒙牛,最终蒙牛选择了中粮——一家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

难以复制

一位与宁高宁、牛根生两人均交好的知名民营企业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中粮入股蒙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宁高宁和牛根生的私人关系,这种“国进民退”的做法,很难在其他领域复制。

上述接近交易的市场人士也表示,对于厚朴这样的财务投资者来说,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两家合作的稳定期有多久,中粮不能有控制蒙牛的欲望。

对于中粮集团而言,联合厚朴投资入股蒙牛乳业,同时自动放弃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权,亦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对媒体表示,目前乳业市场已经回暖,此时进入该行业“风险不是很大”。在他看来,目前投资蒙牛乳业,主要风险在于公司管理本身。

“在国企眼中,私企在企业公民责任方面总是做得稍差一些。”前述接近交易的市场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中粮集团目前的最大顾虑在于,即使蒙牛乳业已经是行业内的领先者,但其管理团队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执行力和诚信度方面,仍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创业之初,蒙牛用了六年时间,从100万元初始资本做大至100亿元的年销售额。这样的扩张速度,铸就了蒙牛以销售能力拉动生产需求,继而带动上游奶源不断扩大的本末倒置的发展结构。

2009年5月末,蒙牛乳业副总裁杨文俊曾对外透露,蒙牛乳业每天的收奶量已经达到9000吨。其中只有少量原奶来自集约牧场,其余全部是奶农散养奶源。在供应链最上端,存在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整顿现有上游奶源供应,加大自有牧场奶源供应量,已经成为蒙牛乳业的心头之患。不過,奶源建设资金投入量大,见效慢。业内人士多认为,以蒙牛乳业现有产能规模,凭一己之力实现奶源完全自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宁高宁向《财经》记者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中粮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首先在乳业上游,特别是奶源建设领域与蒙牛开展合作。■

本刊记者于宁、明叔亮、陈慧颖,本刊实习记者杨丽媛对此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宁高宁牛根生染红
宁高宁出席金砖国家农村发展和减贫研讨会
用你的红称呼我
明 天
岳麓山枫林
牛根生复出
伊利:陈年旧事
伊利:陈年旧事
用“旌旗”染红青春梦
宁高宁:中粮当家人变身牵牛郎
宁高宁的三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