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两轮失衡
2009-12-07沈联涛
沈联涛
“大萧条”也是一次网络危机。在大西洋两岸之间,冲突和政策误解来回传导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T.S. Eliot)的著名长诗《荒原》中,有这么一句:4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但是,今年的4月,似乎把春天的气息带到了股市,每个国家的股市都在上涨。悲观主义者说,这只是熊市中的反弹,不足以扭转市场大势。但是,对于在过去一年损失持续增加的投资者来说,股市暂时的反弹也是一个好消息。
今年春天,我和夫人到欧洲度假。我们没有去浪漫之都巴黎,而是去了法国的第二大城市——里昂。里昂是法国美食的天堂,因18世纪的丝绸产业而闻名,它距离法国最好的葡萄酒产地也很近。在里昂,我们不仅品尝了芬芳美妙的白色勃艮第(Burgundies),还享受了神秘的萨维尼-Beaume。Beaume带着红色和感性,比波尔多葡萄酒更让人捉摸不透。在这里,你还可以品尝添加了奶酪的法国长面包,吃起来香酥鲜脆,美妙无比。
亚洲人钦佩美国人的权势、德国人的效率、英国人的聪明和法国人的浪漫。但是,我承认,我从没有买过法国公司的股票。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法国人追求最好的生活方式,以至于他们的公司很可能没有达到最佳的运营状态。然而,迄今为止,美国、英国和德国的银行均损失惨重,而法国除了法国兴业银行由于交易员违规导致较大损失,其他银行的损失要比其国外竞争对手小很多。
法国菜没有日本料理那么精致、意大利面那么朴实,但是,让人吃起来津津有味,而这正是亚洲街道里的小吃所拥有的——快乐地享受美食,吃了还想再来。
精神上的美食亦不可少。人在旅途是读好书的绝佳时间,如果你想知道“大萧条”时期,四位央行行长(或扮演类似角色的人物)如何重建世界金融体系,那么,你应该看Liaquat Ahamet这位投行家用类似中国史书传统笔调写的《金融君主》(Lords of Finance)。西方历史学家和中国历史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重点叙述重要的传统和宏大的趋势,例如《啟蒙时代》;中国史学家自司马迁以来,总是极力描述杰出人物塑造的历史。
在《金融君主》中,Ahamet讲述了四个央行行长之间的精彩故事。他们分别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本杰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英格兰银行的蒙塔古·诺曼(Montagu Norman)、德国国家银行的赫尔穆特·沙赫特(Helmut Schaht)和法国央行的赫伯特·摩雷(Herbert Morel)。回溯到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可以发现,那时的格局与2000年以及现在的情形是多么相似,又多么不同。相似之处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长期贸易顺差,欧洲长期贸易逆差。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拥有世界80%的黄金,欧洲则实际上已经被战争拖累到破产的边缘,这就造成了大西洋两岸的极大失衡。今天,同样也存在全球失衡,只不过,这次发生在太平洋两岸,而且美国是贸易逆差,而亚洲地区是贸易顺差。
那时和现在的不同之处,在于货币的本位标准。20世纪30年代实行的是金本位制。英国错误地回到金本位制,并且采用战前的固定汇率,试图恢复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但是,那时纽约已经成为主要的金融中心。德国由于无法偿还战争赔款,只好大量借外债,主要从美国借钱。在战胜国中,法国货币被英国低估得最严重,但实际上法国经济表现最好,因为其汇率相对更低,有利于出口。
格林斯潘在“9·11事件”之后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事实上却推动了2001年以来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格林斯潘所犯错误一样,1928年,美联储也降低利率,以缓解欧洲带来的通货紧缩,结果却加剧了1929年的股市泡沫。在“大萧条”中,给美国的银行带来第二波冲击的是,澳大利亚和德国银行在20世纪30年代破产。它们的破产,使得纽约货币中心银行借给它们的钱无法收回,遭受了巨额损失。由于金融交易的网络效应,这又给美国其他地区性银行造成了损失。在金本位制度下,银行的损失、黄金的外流会加剧国内通货紧缩。
到了20世纪30年代,央行不明白金本位对国内信贷的重要影响,因此,没有快速降低利率,从而加剧了大萧条。现在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是经济史学家,他没有重复这个错误,但是,仍然没有及时阻止实体经济的衰退。
事后来看,“大萧条”也是一个网络危机,因为在大西洋两岸之间,冲突和政策误解来回传导,而且以错误的正反馈效应不断加强,愈演愈烈,最终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今天的全球失衡是三方之间的,不仅仅存在于大西洋两岸,也包括太平洋两岸以及亚洲和欧洲之间。
谁又将成为这场新“三国演义”中的赢家,仍是未知数,让我们共同关注。■
作者为《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香港证监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