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恋地情结的成因与破解

2009-12-04董启民

理论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政策扶持社会保障

董启民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各地程度不同地普遍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叫好不卖座”的现象,其中看好土地收益功能、期望土地增值功能、依赖土地保障功能的农民恋地情结是阻碍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之一。破解农民的恋地情结,需要进行土地的产权分割、实行流转与安置结合、 建立社会保障、加强教育与完善服务、加大政策扶持等工作。

关键词:恋地情结;土地功能;产权分割;社会保障;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069-04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其中对以土地经营权的流动、重组和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改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创新。然而现实中,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愿并不让人乐观,各地程度不同地普通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叫好不卖座”的现象。其中农民的恋地情结是重要原因之一。分析农民的恋地情结成因,进而破解恋地情结,是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工作之一。

恋地情结的成因

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其参与土地流转过程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既有理性选择的一面,也有感性选择的一面,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态度最终表现为经济与社会两种行为、理性与感性两种选择的交织与混合。

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行为所系最终表现为利益所在,其土地的转入、转出大部分都是经济行为的理性选择,都有其利益目的;但农民又是生活在“特定地域关系”、有着广泛感情基础的农村,所以,农民又是理性的“感情人”,行为所系最终表现为情感所在,传统的人情世故、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对土地流转有着较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使农民放弃市场准则和经济利益。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农民恋地情结的成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看好土地的收益功能

古人云:“土,犹吐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万物本于土,有土斯有财。”古代圣贤的寥寥数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土地与财富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对粮食生产方面的扶持力度空前加大,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了土地种植粮食的收益功能。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惠民政策:免除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取消了各种名目繁多的“乡统筹和村提留”;增加了种粮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就高达1028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西安市种粮农户每亩的直接补贴就有53元之多,且直接由乡财政拨付到农民的银行卡上,这样,农民取得土地经营权的成本为零,且不管经营状态如何,都可以享受一定的无偿补贴。目前我国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播种机、除草机、收割机、秸秆粉碎机等一应俱全,农业的种、管、收基本都是机械化作业,种收管运的“一条龙”服务机构比比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的农作方式已不复存在,农民的田间劳动时间大为缩短,几天时间就可完成庄稼的收获与播种。种庄稼已成为农民的“捎带活”。

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也在逐年提高。我国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价的收购政策,收购价连年提高。2008年2月到4月,国家连续两次提高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其中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9-10%,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4-7%。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今年1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指出:“2008年,由于国家连续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按商品量测算,全国农民因此增收500多亿元。仅河南省就以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近250亿公斤,全省农民增收30亿元。”国家发改委决定2009年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以小麦为例,三种不同品种的小麦收购价每斤平均提高0.11元,提价幅度为15%左右。同时提高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建立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的联动机制,出台母猪繁育补贴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等。

多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种粮收入大有提高。据西安市农业局2007年调查,扣除各种成本,种粮每亩的纯收入在210元左右。西安市2007年底平均农户占有耕地3.89亩,这种“粗放式”的粮食种植,加上国家种粮补贴,每个家庭也能收入1000多元。难怪有的农民说道:“千买卖万生意,不如在家懒种地。”

显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看好土地的收益功能是其普遍心理和正常选择。成本为零的土地经营权“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白要谁不要”,“投入不大产出不少”,甚至“不用投入也有产出”的土地收益谁也不轻言放弃。

(二)期望土地的增值功能

经济学理论认为,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人类各种活动必需的经济资源。经济快速发展的“蝶振效应”必然促使土地的稀缺性愈演愈烈。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一直实行紧缩的土地政策。土地尖锐的供需矛盾使其增值功能和升值潜力一直居高不下。以国家级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10多年前征用农民一亩土地,连同地面附着物,每亩土地给农民的赔偿额仅为3万元左右,现在征用土地,不仅地理位置偏远,而给农民的赔偿费用接近20万,增高了6—7倍。西高新管委会对外出让土地,从原来每亩不足10万涨到120多万,且往往有价无地。土地租金也从每亩每年的300—400元上升为1500—1800元,有的甚至超过2000元,增幅也在5—6倍之多。

土地快速增值的现实刺激了农民珍惜土地的热情,诱发了农民潘多拉魔盒中自私的心理,他们不关心GDP,而只关注自己口袋的鼓瘪。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农民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手中的钱日益增多,人人有饭吃,个个能生活,并不因为急于用钱而轻易放弃土地的经营权。

这些都助长了农民对未来土地增值的期望,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让土地经营权的收益也会水涨船高,因而一味采取消极的观望态度。目前农村中个别农户不顾国家和集体利益,不管现实情况,一味漫天要价的现象较普遍,因个人利益问题而阻挠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依赖土地的保障功能

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个大实验场,是一个武器库,既提供劳动资料,又提供劳动材料,还提供共同居住的地方,即共同体的基础。”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衣食之源。土地在农民的心目中更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为下人者,其尤土乎”的至理名言、“宁送三石粮,不给一寸田”的民间俗语,都深刻而形象地说明了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

我国建国以来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制度,更使农民对土地的依恋甚至依赖达到了严重的地步。

由于农村的养农、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农民除依靠土地解决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外,还主要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医疗、养老等问题,普遍地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使土地同时承载了生存、发展、保障等多项功能。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对我国最早商品化、农业兼业最为普遍的苏南农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工业化相当发达的苏南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让渡率仅为15%左右。他们的研究表明:“苏南农民的恋地情结其实只是一种‘风险最小化行为,即农民耕种土地不是因为家庭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而是因为种地解决了家庭的吃饭问题,虽然他们对于耕种土地的态度可能非常不负责任,但土地具有生活最低保障的价值,因此,构成了农民的心理支持力。”他们无奈地称其为“最低生活保障形态农民。”

同时,政府应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制度建设。一是要服务土地流转。为土地流转建立中介机构,公平土地估价,指导土地流转,规范流转程序,保护双方权益;二是要规范流转手续。以书面形式签订流转合同,明确流转中的面积、时间、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和时间,维护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要完善流转档案制度。加强土地流转的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建立信访制度,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纠纷事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土地市场,完善中介服务,打造信息平台,促进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使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逐渐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确保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高效。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是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其“外部性”表现的尤为突出,这是一个全球性现象,因此世界各国都对农业生产实行保护政策,给予名目繁多的财政补贴,形成“政府保护农民利益、农民保证社会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

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制定《农业法》,实施《土地整治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调整零星小块使之连片成方,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原来规模较小的农场转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富有生产力”的农场,同时,政府还利用信贷、补贴、奖金等经济手段加快土地流转。1965年德国政府规定,凡出售土地的农民可得奖金或信贷,以帮助其转向非农产业。凡土地出租超过12年的,每公顷土地可获得500马克的奖金,这些措施推动了土地流转,扩大了农场规模,在过去的50年间,德国的农场数量减少90%。目前全国有18万个农场,平均规模为36公顷。

尽管我国对粮食生产也有补贴,建立了粮食最低价收购制度,但仍然远远不够,这些补贴政策仅是对长期以来粮食生产的价值和价格背离的“补偿”,距价格体现价值还有较大的距离。粮食生产的“鸡肋”现象还明显存在,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自发多、规模小、时间短、自由度大”的特点,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现象的生动体现,也是农民恋地情结的具体反映。

显然,政府应遵循市场规律,用经济手段刺激粮食生产,继续加大粮食生产的补贴,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生产中价值和价格背离的问题,保证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投资收益。

考虑到自然现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直接因素,政府应尝试建立农业生产的灾害救济制度和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地解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后顾之忧。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农业生产者既无能力,也没兴趣投资,但其农业生产的发展又至关重要,责任自然就落到政府身上。意大利和法国政府先后斥巨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应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大江大河治理,修筑乡村公路,改良土壤结构,建设农村电力通讯等,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

政府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可以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收益,进而保证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能耕者”、“善耕者”乃至有实力的公司、集团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促进土地流转,破解农民的恋地情结。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家庭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史表明,家庭经营是最适合初级农业的经营组织模式,农业的家庭化经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既是农业生产的规律,也是党在新时期的农村基本政策。因而,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前提下,通过土地自愿、合理、有序、有偿的流转来实现的。土地流转时必须注意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受益权,既要让农民享有更多的地租增值,也要让土地成为农民的发展资本。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建立农村的小康社会,还得靠农民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理由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农民恋地情结的淡化乃至破除和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一定能做好,农村的小康社会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星岛环球网报道[EB/OL].2008-11-21.

[2]据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J].土地动态,20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72.

[4]美国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0-121.

[5]21世纪经济报道.台湾农地改革[N].德国农业及农业政策.

[6][J].北京:人民网报道 ,2007-09-10.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政策扶持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浅析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浅析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铜陵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从社会统合的视角看社会保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