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2009-12-04

魅力中国 2009年28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

马 丽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029-02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提炼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深入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及历史地位作一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理论的形成和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关于发展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总题目,集中地提出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完整和发展了新的发展理论。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

(一)发展这一主题的确定和认识的深化。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领导中国实际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明确地揭示和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题是发展。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对新时代的特征、趋势等综合考虑上确定“发展“这一主题的,并且特别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并扩展了“发展”这一主题,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提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战略任务,大大开阔了我们在发展问题上的视野。科学发展观确立了观察发展问题的两大基本原则,即以人为原则和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原则,并以此为核心全面确立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发展理论。

(二)观察发展问题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当代中国新发展理论的精髓,即它的哲学思想基础,可以概括为实事求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三)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和创新。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十年探索和实践取得伟大成果。邓小平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本质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问题,从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作出“三个先锋队”的新论断,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而发展的着力点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新理念,加快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执政行为的道德规范,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行为的制度规范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行为理念和行为规范上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四)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制度的安排、道路选择和战略设计。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深化认识,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个体制度安排、道路选择和战略设计,是当代中国新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属于新发展理论的可操作性的层面和新发展理论哲学思想基础,普通性规律结论二层次有机统一,最终构成了科学发展观众的整体框架。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过程。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鲜明的中国特色。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个“发展点”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三代中央领导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指明了发展的重要原则。发展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必须充分考虑发展要素空间上的全面性、系统结构上的协调性与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指明了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统筹兼顾,就是指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可见,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统筹兼顾,已经不是某个局部、某个方面、某个环节的方法和策略,而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根本方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三)科学发展观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再次复兴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创的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社会主义已有近16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个阶段,是从1848年到1917年,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主要任务是进行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二个阶段,是从1917年到1978年,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主要任务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形成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第三个阶段,是从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飞跃,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辟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吸取国际发展经验,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增强了自身的示范效应和吸引力。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和世界范围内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进步潮流相吻合的,它反映并丰富了人类文明成果。

科学发展观既借鉴和吸取了发展观在这三个方向上发展中所包含的人类文明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个成果。例如,在朝横向扩展发展观方面,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朝纵向扩展发展观方面,我们党提出了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等;在从内涵上扩展发展观念方面,我们党阐明了发展要以人为本,就是说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国际上则提出和平、开放、合作的发展,建设一个民主、和谐、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注重扩大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注重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国际地位和影响也显著提高。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示范作用、对世界劳动人民的鼓舞作用、对世界人类进步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自明、难以估量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吴元梁.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其现实根据[J].哲学研究.2007.2

[5]邓小平同志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