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戏园文化
2009-12-04贝勒爷儿
贝勒爷儿
壹
中国的演出场所与中国戏曲相伴随,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衍变过程,各阶段的称谓也不同。
中国古代歌舞艺人最初是利用自然地形演出,后来开始出现土台子,即无盖顶的露天之台,称为“露台”,观众于四周围观。
到西汉时开始出现“看棚”。张衡《两京赋》中就有观看百戏而设有看棚的描绘。看棚是观众席建筑,观众居高临下观看百戏,这是非固定的露天的演出场所。
唐代是中国戏曲形成时期,演员的表演区开始建筑化,出现了“乐棚”。乐棚以砖石木材建造,舞台加了盖顶,设计制造都十分精致,但还不是固定演出场所。唐代寺庙中开始出现“戏场”,这是后世“庙台”的前身。
宋元是中国戏曲日臻成熟时期,这时开始出现固定化的演出场所“勾栏”。固定的集中的演出场所称“瓦舍勾栏”。勾栏是看棚、乐棚和露台三位一体,内有戏台、后台、看席和神楼。元初杜善天套曲《庄家不识勾栏》中描述戏台上部像“钟楼模样”。为了便于观赏,观众席前低后高,全部是木制结构,初具剧场形制。北京明初时就有两条胡同以勾栏定名。
由于勾栏是木制结构,易于倒塌、着火,到明代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内外城的“茶园”。最初,茶园并没有特设的舞台,只是席前做场,后来较大的茶园开始特设舞台供演出之用,到清代最为盛行,称之为“茶园”或“茶楼”。这与北京人爱喝茶的习惯有关,一边品茗,一边听戏。当时也没有“戏票”一词,品茗听戏只付“茶资”,实际是戏价。
清中叶以后北京的茶园已颇具规模,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和京戏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开始以品茗为辅、听戏为主了,茶园也随之改称××园,或称戏园子。
民国时期许多戏园子内部形制都相继加以改造,舞台加了大幕,观众席也逐渐改为半圆形排椅了,前沿突出的镜框式舞台替代了正方形三面敞开的旧戏台,并加了灯光。20年代后,戏园名称大都改为戏院了。
日本侵占北平时期是戏院萧条时期,到解放前夕北京只有十几座戏院和一些小型茶社、游艺社、曲艺厅。
解放后,北京旧戏院相继进行了重建,增添了许多新设施,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多数改称“剧场”。同时,兴建了一批新型剧场。
透过小小舞台的发展,我们可以听到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贰
昔日的老戏园子与今日之剧场大不相同。老戏园子一般在临街,门前竖有一个木制单门牌坊,坊额题写园名,顶部有脊形小屋搪,以防日晒雨淋。戏园子内的戏台为正方形,砖木结构,台子四角有木柱,台前两根柱子分别挂有对联,戏台正面有雕刻精致的护栏,护栏顶端装有木刻莲花或小狮子作为点缀,在戏台顶部装有垂花倒栏杆,与下面的栏杆相对称。
观众座位是长桌长板凳。戏台三面都有座位,三面都有看楼。楼下正面座位与戏台垂直摆放,听戏的人面对面坐着品茗听戏,想看戏得侧身扭头。戏台两侧的座位是斜着摆放,与戏台成锐角形,观众也是面对面,看戏需侧身扭头。因而过去一般说“听戏”,而很少说“看戏”。楼上的座位三面都是正对戏台的。
座位区域各有名称,楼下正面叫“池座”,楼下戏台两侧叫“两厢”,两厢后面靠墙处备有高木凳,叫“大墙”;楼上称“楼座”,前面为”包厢”,楼上戏台后两侧叫“后楼”。在后楼看戏只能看到背影,所以不收费,往往是内部人员亲友看戏之处。昔日老戏园子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戏台对面楼下后边中间设有“弹压席”。弹压席设有一张长方桌子,桌子上立有一个牌子,上面写有“弹压席”三字。桌子上还有一个小木架,上插令箭。这是为维持园中治安而设置的,开戏后士兵全副武装入座,园方奉上茶点,逢年过节还送红包,以求官方多多照应。
清代至民国初期戏园子大门外都贴有海报,但不是每日都换。海报只写某戏班、某演员演出,没有具体剧目,每天将戏中代表性道具摆在戏园子大门外,戏迷一看便知道当天主要戏码了。后来,每日的戏单木刻印在黄纸上,收费很低。再以后改为石刻印在粉红纸上。铅印是20年代后的事了。
清代戏园子演出时间很长,长达10—12个小时,不演夜戏。“茶资”多少不是以戏论价,而是按座位论份。除供应茶水外,还有另付费的小吃(黑白瓜子、盐炒花生等)装在小盘子内。不过当时不收费,到压轴戏(倒二出)开演前后才收费。“扔热手巾把”是北京老戏园子一大特色,也是绝活儿。跑堂的将热手巾从空中抛向观众,扔的一刹那口中喊:“手巾把来喽!”扔得十分准确,随时收取小费,多少随便,从不计较。
清代京师内城禁止卖戏,因此戏园子都在外城。清朝中叶又禁止妇女到戏园子听戏。嘉庆初年,有一个御用文人叫郎葆辰,善于画螃蟹,偶尔作诗,很诙谐,因此人们送他个恢谐的外号,叫“郎螃蟹”。他认为京师妇女出入戏园子有伤风化,于是上奏折提出禁止妇女出入戏园子。这是当时一些人的封建偏见,人们称戏园子,就是把戏园列入“子”字行业,属有钱人和士大夫消遣的地方,与店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结果,嘉庆皇帝准奏,从此戏园子不卖女座。《清稗类钞》载:“京师戏园向无女座。妇女欲听者,必探得堂会时,另搭女桌,始可一往,然洁身自好者,尚裹足不前也。”到光绪末年,女观众开始出现了。这是由“庚子赔款”上演“义务戏”开始的。腐败的清政府为了赔款,强迫上“国民捐”,演义务双必须满座。妇女是半边天,妇女上戏园子听戏,往往全家跟随,当然上座率就高了。因此义务戏开禁,但男女分开,妇女在楼上就座。辛亥革命后,才打破了男女界限。妇女涌入戏园,也促使了京剧的发展。过去京剧行当中是以生为主,妇女观众的加入,使旦行与生行平分秋色。
随着中国末代王朝的崩溃,戏园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民国元年兴建的第一舞台(位于前门外柳树井街路北),首先打破了旧戏园子的格局,观众座位变成了横排长条木椅子,舞台为椭圆形,台中央设有人工转台,并第一次使用了幕布。接着,新建的开明戏院仿外国剧场形制,观众席是一排排单人座椅,并开始实行对号入座。此风一开,许多旧戏园也纷纷仿效改建。广和楼、广德楼和三庆园改得最晚。
链接LIANJIE
广和楼。位于繁华的前门外肉市。原为明末盐商查氏私人花园。康熙年间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光绪年间广和茶楼连遭两次大火。北京“白薯王”王静斋购下广和茶楼,重建后改名为广和楼戏园。解放后,人民政府重新兴建了广和楼,改名为广和剧场。
景泰园。位于东城隆福寺街路北,是清代早期老茶园。由于内城禁卖戏,所以景泰园只演曲艺杂耍和清唱。清末,古玩商孙喜华重新修建了景泰园,民国初又加以扩建开始演戏。中华戏曲学校创办初期曾在此演出。一度改名为来福戏院。1942年改为赡宫电影院,今称长虹电影院。
天乐园。位于前门外鲜鱼口内路南,建于光绪初年。原名为天乐园。民国时期由万子和、吴明泉经营,称华乐园,后称华乐戏院。1900年庚子事件后,梆子演员田际云创办的玉成班在此演出很长时间。梅兰芳年轻时曾搭班在此演出。富连成科班退出广和楼后也常在此演出。1943年鲜鱼口一场大火使华乐戏院损失惨重。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了重修,改名为大众剧场。
庆乐园。位于前门外大栅栏东口路北,清宣统元年由河北梆子演员杨韵谱等人集资修建。京剧名角杨小楼、余玉芹等都曾在此演出,杨韵谱创办的坤班奎德社在此演出了很长时期,兴盛一时。40年代后,京剧名角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在此演出。解放后,吴素秋、姜铁鳞和梁益鸣组成的新兴京剧团曾久占此地。后成为北京杂技团演出场所。
中和园。位于前门外粮食街路西。本为永定门外花炮作坊薛家之祖产。一代名伶谭鑫培就是在此园—举成名的。1900年被焚毁,后又重建。园主股东更换多次。解放后重新修建,一度为尚剧团团部,后为北京京剧院演出场所。
开明戏院。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南,建于1912年,由中日商人合资兴办。这是一座中西结合的新型戏院,建成后只演电影,后来加演话剧。20年代后,京剧名角梅兰劳、杨小楼、孟小冬等经常在此演出。解放后改名为民主剧场,以河北梆子和演电影为主。现为珠市口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