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效 突出重点 稳步推进
2009-12-03高培志李艳莹
高培志 李艳莹
北京市海淀区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立足于本区教学实际,借鉴国际和外省市课改经验,采取“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有效策略,分项目重点推进高中课改实验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海淀区已形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基本要求、具有海淀区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
研究规划,科学合理分配学科课时
为完成高中课改年级后半段的艰巨学习任务,研究出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年级实施选修模块教学安排,制定出进行高考总复习的有效策略,海淀区以《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为依据,结合本区实际情况,遵循高考复习的客观规律,继承本区多年来高三教学工作经验,开发出《高中课改年级后半段学科课程安排指导建议》,合理安排高中三年课表,并且印制成册,发给各高中学校,要求认真执行,以确保各校开齐开全课程。与此同时,人大附中、一零一中学等北京市高中课改自主排课实验校,依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探索自主排课。
打破界限,整合学科教材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减少教学所用课时,使每节课的情感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同时为了改变知识的传递方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了学科教材的整合研究。在研究中,他们把握学科本质,依据学科总目标进行教材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和自主学习能力;站在学科整体教学的角度,研究把握模块教学的特点,对模块之间进行教材整合;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科学整合优化教学;注重多学科协同,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策略。
搞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安排指导意见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培训、实验教材培训和学科新知识培训等。培训方式一般为参与式、互动式,此方式能充分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的效益。海淀区在培训工作中,注意解决教师最关心的问题,采取区域、校际、校本三级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校之间组成校本研修群体,加强同类同层次学校之间的交流协作。在培训中,还采取基地校培训的方式,分学科确定基地学校,调动学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基于课堂,研究教学方式变革
教学方式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要点。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高中课程改革实践中,海淀区高度重视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新教学研究课实录,根据教学课例光盘,分析教学片段,开展个案研究;另一方面,重点推出了十一学校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经验。
十一学校在高中课改实验中进行了“四环节教学”方式改革。这项研究旨在让学生具有独立做事的能力,遵循学科的学习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大单元四环节”教学,是符合科学学习规律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项目推进,充分发挥样本校的引领作用
为有序推进海淀区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市、区教委分别建立市、区两级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通过样本校实验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反馈并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时推广有效的实验经验,保障全区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样本校以项目专题研究的形式推进实验工作,全区26所样本校集中参与校本课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改革、高中新课程学生管理与评价、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建设、高中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研究。市级样本校人大附中为满足学生需求,尽可能多地开设国家选修课,2008-2009学年度,人大附中开设了40门国家选修课,以及近150门校本选修课。
积极准备,深入推进通用技术课程开设
2008年9月,海淀区各高中学校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目前,全区60所高中学校有近90位教师承担着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区教委努力为通用技术教师提供专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并为各学校提供充足的资金。通过通用技术必修模块的教学,学生在技术的设计、操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技术思想与方法以及技术文化理解方面有了提升。在开设通用技术课的实践中,农大附中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在高一、高二开课,一学年内,完成了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
广开校本课程,为选修课的开设奠定基础
海淀区高中课改工作方案规定,各普通高中要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由教师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班主任和导师要对学生选择的课程进行及时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实际和发展方向合理地规划课程。同时,要求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及时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并随时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协商。
八一中学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充分发掘课程资源中,实现学科资源特色化。学校为高一和高二学生开设的75门校本课程,全部实行自主选课并实施走班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
开展人生规划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指路
海淀区在高中课改实践中,积极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与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具备初步收集职业信息的意识与能力,明确兴趣、能力与职业的关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在实施过程中,海淀区成立由行政、科研、学校三方合作的项目组,并组成区域群体课题组,组织全体高中学校参与项目研究。课题组采取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及现场会的方式,交流研究思想与方法,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校推进方式。
建立导师制,全面指导学生高中生活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需要老师深入了解与帮助指导。为使每一位学生能够顺利适应高中课程改革,海淀区高中课改工作方案要求各普通高中建立导师制度。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导师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需要、精神生活质量和终生发展基础,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指导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教育;指导学生选课和制定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努力实现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评价。
与市平台对接,认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在高中课改实践中,海淀区教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成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方案和推进流程。各高中学校按《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精神,完成高中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的文本记录工作。
海淀区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历了区平台与市平台全面对接两个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全区推进此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正视存在的问题,努力与北京市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实现对接。目前,根据海淀区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监控情况,全区大部分学校已经实现了与北京市平台的数据对接。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海淀区在今后的工作中仍将坚持“专题研究、稳步推进”的总体方针,稳健有序地推进海淀区高中课程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