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堂接龙”开展“教学接力”
2009-12-03张立
张 立
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几年来,我校一直以“课堂接龙”为切入点,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努力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性。
从“研”的质量入手,体现“三力”,即让教研活动本身有活力,对教师充满吸引力,使教师自身有动力。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学校提出“课堂教学接龙”的设想,“让每位教师动起来”,成为“课堂接龙”活动的主旨。
一、“课堂接龙”的内容
“课堂接龙”是指多人同课循环,即围绕研究专题,以课例为切入口,不同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节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不断改进。
“课堂接龙”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其基本流程为:提出问题——行动研究——反思提升——重建课堂——改进问题——行动研究——反思提升。
有人说“课堂接龙”就是“接力赛跑”,而我们认为“课堂接龙”不同于“接力赛跑”,接力赛跑的每一段接力区都是一样的,而“课堂接龙”每一段的历程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课堂接龙”的有效实施
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各年级组选定了各自的研究专题,以“课堂接龙”的形式进行研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选择教师公认的有难度、有困惑的内容。
1、设立专题,明确课例
例如:语文学科有其总研究专题,即“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体验”,同时,每一个年级段分别设立了各自的研究专题。
低年级段的专题:让语言文字训练情趣化: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感悟文本语言。
中年级段的专题:把握整体,紧扣词句,切入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梯度。
高年级段的专题: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
当专题设立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明确课例。教师结合自己所教授的不同的年级段,选择教材中比较难讲的、有困惑的课文,如,低年级的儿童诗歌怎么讲?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品味出语言文字的内涵?对于这类问题,教师选择《雨铃铛》为课例进行接龙;再如,新选入教材的文章怎么讲?如何通过阅读文章,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为解决这类问题,中年级的老师选择《炮手》为课例进行接龙;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小散文应该如何讲?六年级教师选择教材中的《野草》作为课例进行接龙。
2、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教师选好课例后,先集体备课,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对重点、难点的分析:学生能否顺利理解?如何分解难度?如何突出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是什么?对过去所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在此基础上怎样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水平的分析:对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采取什么方法?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对一个文本的解读,是一个难于统一的标尺。同样的,对于一篇文章的阅读指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激烈的争论,正是在这种争论中,碰撞出集体智慧的火花,为教学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聚焦课堂,重建课堂
“课堂接龙”聚焦课堂,在不断地改进中重建课堂。一个年级组的几位老师,教授同一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方式不同,课堂上的教学效益也不同。教师们习惯把第一位上课的老师称为“第一棒”,第二位上课的老师称为“第二棒”,依此类推,“第三棒”、“第四棒”……每一位老师都要参与上研究课。“课堂接龙”的第一棒老师根据大家的探究结果写好教案,并第一次上课,全组老师听课。
第一棒老师上完课后,把自己在课堂实战中的得与失总结出来,大家再对第一棒的课例进行评议。这种评课并非简单评议课上得优与劣,而是针对课堂中的得与失进行反思,指出可以继承的优点,必须改进的地方,给出下一棒的建议。
“课堂接龙”是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活动。教师在一次次上课、一次次评议、一次次改进中,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能力,获得了成长。
4、课后反思,教学相长
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课堂接龙”教学活动注重教师的课后反思,每一棒教师上完课后,除了要进行评议、讨论之外,授课教师都要根据自己上课时的得与失写出教学反思。教师的课后反思,是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课堂接龙”活动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课堂接龙”活动,学校欣喜地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课堂再也不是一潭死水,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1、教师变得善思、乐思、爱研
几年来的磨砺,使我们的教师们就像“三秋之树”,虽然少了些许“绿意”,可是树根扎得更深了,树干长得更粗了。教师在不断地训练中,研修的意识增强了,遇到教学问题,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去深挖教学的实质。
思想根植于实践的土壤上,生长在思考的王国中。我们的“课堂接龙”模式虽然平凡,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学会了思考,在思考中继续实践,每一棒的接力都是那样富有价值和意义,也许这就是我们进步的所在。教师们学会了“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重复每天平凡的工作”(李镇西)。教师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积极思索,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思想,运用自己的智慧提升教学策略。当教师走进课堂,会更加充满自信,更加富有激情,就像刘丹娜老师在她的感言中写道:“魏志勇老师教学《野草》一课,让我赞叹。原来,课堂的氛围可以这样大气磅礴,可以这样激情豪迈;对同一个自然段,竟然可以有这样多的理解与感悟:教师的魅力,既有书生意气的儒雅,又有挥斥方道的潇洒。而二年级刘珂老师的教学仿佛一渠涓涓细流,缓缓滑过心尖,抚平了所有的烦躁,只留一片宁静与温馨。刘老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眼神,仿佛都透露着她对孩子们的爱。”
“课堂接龙”实践活动,让老师们变得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走上了教学研究之路。
2、学生变得善思、乐学、善言
“课堂接龙”的教研形式,不仅为老师的终身发展服务,而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我校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能够给老师带来意外的惊喜,如《迷人的夏天》中对“畅想”一词理解,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读,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自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想象力也得到了训练。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去理解“火辣辣”这个词,并通过修辞方法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他们把天气的热比喻成“大蒸笼”、“像下了火”。这样精彩的句子出自二年级学生之口,非常难得,可以看出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不断提高。
尽管这种研究模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但是在逐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研究的层面还不够深入;研究成果的理论高度还远远不够:研究的方式仍然单一。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教学,并通过此项工作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校本教研工作向深一层次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
编辑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