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呵护这片文化绿洲

2009-12-03郝幸田

企业文明 2009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企业

张 莉 郝幸田

在信息时代,以旧有模式经营的企业图书馆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的挑战。基于此,企业图书馆应努力塑造品牌,加快数字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市场价值,赢得认同和支持,求得新的发展空间。

企业图书馆(有的亦称情报信息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是由企业投资兴办,直接服务于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随着企业的改革,企业图书馆的发展缓慢,面临着贫血、求生难的滑坡困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其社会效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远远不能满足职工教育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图书馆在新形势下如何生存与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如何发挥作用,我们有必要从其历史根源及其发展定位中认真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它的出路。

历程与近况

发展历程 多年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基本保持了稳定,至2006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 767个,加上街道、乡村的基层图书室,也就5万家出头。而我国的企业图书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我国的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企业图书馆也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由建国初期的44所发展到2000年的25万所,藏书5亿余册,其发展速度之快、分布面之大、服务面之广,是其他系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充分显示了企业图书馆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基础。企业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提高了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企业的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整个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近年来,在经济改革浪潮的强力冲击下,我国的企业图书馆受到了严重的波及,面临快速萎缩甚至被人遗忘的角落——不少企业图书馆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正在消亡。企业图书馆每况愈下,资金短缺,资源不足,与企业发展脱节,数量急剧减少,至1998年降为9.4万家,而到2006年则已降为6万余家,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近20年来,企业图书馆的数量锐减到不足原来的1/4,而真正有活力、能发挥作用的只能以千计。相对于中国目前350多万个企业法人、近20万家以上的国企和规模以上的非国企来说,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少。这只是有关方面对国企中企业图书馆数量的统计,至于民企中的图书馆(或信息情报机构)的现状如何,还未统计在内,这样如火箭坠落般的速度,说明了什么?数量萎缩和功能的萎缩,使大多数企业图书馆的运作方式和效能已不能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要求,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振兴行动 2004年10月21日,有关方面在济钢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企业图书馆振兴行动”试点单位启动仪式,同时举行了“企业图书馆振兴与学习型企业建设”论坛,旨在通过联合社会各方的力量,在一个企业开展试点行动,对该企业图书馆进行业务上的帮扶和支持,帮助其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发展。近4年来,“振兴行动”的各项措施在济钢图书馆持续不断地“开花结果”。同时,济钢集团投入专项资金136万元,进行图书馆系统和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实现了与公共、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技术上的对接,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等连通了网上资源服务功能,更进一步地与济南市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以及山东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馆藏文献资源共享,并且还成为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一个终端。济钢图书馆“脱胎换骨”,不但带动和促进了济钢集团效益的增长,并且也使一个每年购置书刊经费不足10万元、藏书8万册、工作人员只有6人的衰败破落的企业图书馆成为名闻全国的样板范例。

但近几年来,除济钢图书馆“一花独放”外,整个“企业图书馆振兴行动”与计划相比实际上仍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对企业图书馆提出了“普查,重建,振兴”的工作方针,将对全国企业图书馆现状进行详细的普查;一些民企也提出了比国企更迫切的希望帮助建立企业图书馆的要求。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热潮已经兴起,“企业图书馆振兴行动”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理应再次启动。无论是对企业图书馆的发展,还是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改革,济钢图书馆的经验都具有借鉴意义。由此,也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图书馆振兴行动的光明未来。

特点和作用

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图书馆虽然本身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功能,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供市场信息,产生间接效益,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图书馆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和发展。因此,企业图书馆必须以此为出发点,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贴近企业,服务企业,否则,企业图书馆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基本特点 目前的企业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企业图书馆的最大特点是对企业的依赖性与附属性。其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企业的行政拨款。经费多少,是否及时到位,与企业的效益及企业决策层、服务的对象与目的密切相关。它的读者群主要是企业的员工及其家属,以服务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其藏书方向是以提高企业员工思想、文化、科技素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宗旨。其二,企业图书馆的规模、设施及专业人才比较薄弱,藏书多以文艺小说、应用学科书籍为主。因而,利用现有资源,对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尚存一定的难度。企业图书馆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这是由企业的性质和图书馆的职能所决定的。

功能作用 企业图书馆由于为企业服务的特点,其在信息的采集、筛选、综合分析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企业图书馆的发展与企业兴衰休戚相关,它不但承担着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推广普及先进科研成果、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企业图书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技术研发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提高职工整体队伍素质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在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中,企业图书馆的作用只能加强,不应削弱。

企业图书馆是促进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企业图书馆是企业职工提高素质的第一课堂。企业图书馆虽然藏书量小,读者群体窄,缺乏广泛性,资金来源受企业的经营业绩及决策者的观念影响较大,以及馆内员工素质偏低等,相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有着相对劣势,但企业图书馆有特定的读者群和强大的企业后盾,易发挥研发助力作用和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的作用。企业领导应正确评估企业图书馆的效益,认识到衡量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是社会效益,而不要一味算经济账,当然并不是说图书馆可以完全置经济因素于不顾,而是如何将经济效益的“逆差”缩小到最低点、缩小到这个企业可承受的程度。

困境及现状

近年来,企业图书馆事业步履维艰,和其他系统图书馆一样开始步入“低谷”。按理说,改革是在信息时代和新的技术革命中进行,应该更重视图书信息工作。为什么现实却有悖常理呢?我们认为,导致目前这种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外乎有以下主要原因:

企业“自我封闭” 使企业图书馆“养在深闺人未识”,部门、地域分割使企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无法实现真正的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在整个社会日益重视跨行业、地域资源共享、共赢的今天,倘若孤芳自赏,注定要独自凋零。

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企业领导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低估图书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错误地认为:办图书馆应是社会行为,不应是企业行为;企业图书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图书馆投资是“赔本买卖”,可有可无。因此,企业纷纷改制“减负”,不考虑图书馆的巩固和发展,反把图书馆挪作他用;大多数企业图书馆都隶属于工会或职教处领导,没有实行企业总经理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这些是目前企业中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

员工待遇偏低 图书馆缺乏激励机制,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员工大多是身兼数职,且年龄较大,开馆时间长且工作量大。然而,他们的待遇却不尽人意。辛苦工作几十年,拿的却是企业最低的工资;员工晋升评职称困难;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个别员工思想麻木、消极怠工、心存惰性、虚度光阴,有些专业人员宁可放弃本专业也要跳槽,造成人才外流。

缺乏专业人才 图书馆队伍结构老化,人员知识水平偏低,专业素质差,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才有限,主要表现在: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安置性人员占相当比例,需要的高技术人才极少;员工兼职管理多,精力不够,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人员的经常变动,使队伍极不稳定,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管理方法和制度的连续性。

专项经费短缺 目前,图书价格上涨几倍,而购书经费未能同步上涨,反而下降,甚至根本无经费,造成新书购置数量减少,馆藏图书老化现象日趋突出,不能满足读者需求。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购书经费、设备购置以及馆舍修缮等;经费的多少是因某位领导的重视程度而增减,在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时,就不能给图书馆建设注入新的资金,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

职能发挥欠缺 大部分企业图书馆由于设备条件差,馆舍窄小,人员少,工作量大,导致一些基础服务不够完善;没有完善的目录体系,员工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工作中只停留在传统的借借还还的守书摊的工作方式上,只能满足于一般的阅读需求,工作无计划,发展无规划,抑制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服务意识缺乏 “读者第一”这一理念仅仅停留在纸上和墙上,读者导引形同虚设;读者意见束之高阁;读者的构成、读者的借阅倾向、咨询需求,以及读者的文化及其管理,很少在图书馆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加以研究落实;另一方面也因员工自身业务能力的局限,无法为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咨询、查询、检索等服务。

读者分化巨大 企业精减机构,压缩人员,使员工不专职,常是一人多岗,造成开放时间不固定,读者在常吃闭门羹后不愿再来;由于图书信息资料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许多有条件的读者,不用到图书馆来,直接坐在家里上网进入任何一家图书馆就可浏览或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

缺乏宏观规划 图书馆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缺少合理规划,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基本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有的企业图书馆与资料室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建设,如:图书馆(室)属工会领导,资料室归属技术(生产)部门,开放时间、借阅对象、管理方法又各成一体,结果造成重复建设、重复投入;信息流动不畅,资源不能共享,书刊不能合理利用,反而造成管理混乱和人力、财力的浪费。

藏书量少质劣 图书馆藏书量普遍较少,有名无实,图书投入不足,有场地、有需求,没有书刊,有的甚至将书全卖掉,造成图书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贫血使部分图书馆长期瘫痪,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

电子网络为零 多数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和文化建设上,基本处于孤立无援状态;网络使用率低,“有路有车无货”的状况严重,电子图书馆为零的现象普遍存在,共享性的可供学习、提高和研究的信息严重缺乏,从科技到社科资源几乎成为空白;同时,人们对使用公共信息知之不多,如对国家公共信息网NSTL(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竟很少有人问津。

以上情况并非偶然,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的波动,不利于企业图书馆事业的振兴。但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也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而应根据当前形势加以正确疏导,使它在起伏中持续提高,才是巩固和发展企业图书馆的正确方法。

出路及对策

造成以上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反映了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图书馆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面临的困境,如何使企业图书馆摆脱面临的种种困境? 如何在生存中求发展,已是摆在企业领导和企业图书馆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就此谈点看法,仅供参考:

领导理应重视。企业领导的支持是企业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卓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人,应增强图书情报意识,关心图书馆这个一本万利的事业,舍得投资,在经费、人员、设施上予以保证,逐步改善办馆条件,克服随意性和人为性。全国总工会早已成立全国工会图书馆委员会,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成立行业工会图书馆委员会,同时下设分会,各分会以企业为系统组成,做到层层有分会组织,层层来抓。

制定法规标准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有关企业图书馆工作的法规和条例,6万余家企业图书馆处于“各自为战”的自我原始状态,发展极不平衡,企业图书馆巨大的社会效益得不到合理开发。因此,建议尽快制定新的《工会图书馆工作条例》和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推动企业图书馆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健康轨道发展,承担起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经济效益提高的重任。

争取政策保护 即图书馆寻求法律、法规、政策来保护图书馆的地位。信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企业发展必然离不开信息,图书馆是信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它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特长,促使企业把图书馆的地位、性质、任务、职能、管理体制、服务范围与服务规范、经费来源等以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立法来落实图书馆的馆舍、基本设施、藏书数量等实际问题,以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民营化 根据我国国情,可考虑将企业图书馆推向市场。不妨对企业无力负担的图书馆由个人或私营企业代为管理,政府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引导,使企业员工和社区的居民都能走进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民营化图书馆优质的服务、灵活的经营同样能使企业图书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为公共分馆 由政府有关部门汇同公共图书馆接收部分企业图书馆,转制为公共图书馆的分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经验与技术优势,对各分馆的藏书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不同社区图书馆信息及时传递,从而最有效地加强企业社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和居民的需要;也可将企业图书馆按地域归并、重组,建立社区图书馆。通过政府的协调帮助,将几个企业的图书资料归并,按区域或居民集中的地方建立社区图书馆,这样既解决了远离市区居民读书难的问题,又可减少政府的投入。

寻求馆际合作 企业图书馆要由提供馆藏为主的传统型向以提供信息为主的事务型转变,与其他系统图书馆联网接轨,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和优势。增强馆际协作关系,组织馆际交流活动,争取地方或行业系统大型图书馆作为合作馆,使其给予企业图书馆发展更多的指导支持。通过分工协作、馆际互借、协作采购、联合目录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经费解决渠道 关键措施是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可以考虑从本企业每年的总利润中提取1‰到5‰的资金来保证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企业工会可从工会经费中安排20%~40%的比例用作图书馆的经费,有效地保证图书馆有计划地增添新书。企业图书馆在依靠企业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寻找创收途径,适度开展图书出租、销售、咨询服务等有偿服务,以此减轻企业负担,缓解经费紧张状况。

加强队伍建设 在图书馆建设中,需要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提供利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因此,要注重人才培养和使用,保持员工岗位的相对稳定;要有计划地从企业或高校选拔专业人才;要加强对现有在编员工的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在岗进修、业务竞赛和定期考核,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提高员工待遇 企业领导应关心员工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企业应拟定与之相配的各级技术职称,除保障一定的待遇外,还应设置与能力和贡献相适应的专业岗位和职称,将工作好坏与工资挂钩;采取经济承包手段,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考核评职称等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奖惩分明;建立激励机制,政策适当倾斜,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激发其工作热情;还要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克服员工“大锅饭”、“混日子”的思想。

重视资源开发 在网络环境下,馆藏资源已不仅仅是本馆的藏书资源,还包括互联网上的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网络化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远离网络的图书馆将是一个与时代背道而驰的。过去,企业图书馆往往注重对文献资源的占有,而忽视对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开发利用,这种作法,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因此,要转变传统的“馆藏资源”观念,建立数字网络。

创建特色馆(室) 企业图书馆从馆藏结构、内部设置、人员分工、服务方式和方法以及馆舍布局都基本相似这种封闭低效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来一个较大的变革,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并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培养协作意识 如今单枪匹马、封闭式的图书情报研究模式,已不可能完成重大的研究课题和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同时,由于知识的不断膨胀,每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行行精通。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员工之间的知识互补必不可少。因此,需注重培养人才的协作意识,充分发挥各种人才、各个部门、各方面的优势,用协作型工作方式推动图书馆工作向前发展。

辟新服务领域 图书馆是一种多元性的服务模式。因此,要转变观念,改进服务方式,要迈出馆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超前、主动地了解用户需求,通过双向沟通,实现优质服务。要深化读者服务工作,不断研发一些信息产品,为领导提供最新决策信息参考,为技术人员提供最新技术信息。同时,服务方式也要多样化,如开展预约服务、流动借阅、送书上门、咨询服务、网络服务、培训讲座,变过去坐堂式、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流动式服务。图书馆可以每月向读者推荐几本书,举办一次征文专版展评,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每年评出“优秀读者”若干名进行表彰奖励。

创建“职工书屋” 针对有的企业摊子较大、人员分散的特点,为方便员工读书,可在企业下属各单位建立“员工书屋”,对个别从事流动作业的单位,则建流动书箱,定期更换。图书馆可向“员工书屋”赠送图书,或代为购买,或派“流动大蓬车”定时到生产一线为员工上门服务,将先进的文化产品及最新的信息资讯,及时送到广大员工的手中,以满足不同层次员工文化生活的需要。

实行标准管理 制定图书馆管理员工作职责,使各项管理规范化。企业图书馆可建立三级网络,即企业图书馆、子单位阅览室、读书小组。企业图书馆对下级单位阅览室提供书籍或资料并指导其借阅活动;下级单位阅览室组织员工阅读活动并提供相应读物;以基层读书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活动,实行集体借阅,小组成员可交换读物。建立三级网络,有利于图书馆书籍、资料、杂志的管理、流动和利用,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

实行图书统管 改革企业图书馆、资料室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企业图书、资料两位一体的“图书资料馆(室)”。统一组织协调,避免重复投入建设,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益。图书馆最好还是由企业工会直接领导,图书馆要了解本企业各主要机构的业务职能,了解本企业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此为依据,来收集信息资料和选购书籍,要做到博中求专,专中求全,全中求新,从而使图书馆在保持一定图书数量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各个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的发展。

[责任编辑 云 生]

猜你喜欢

图书馆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