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状元”(中)

2009-12-03

中国教师 2009年19期
关键词:进士状元

徐 梓

旧时称中进士为“金榜题名”,被形容为“登仙”“上青天”,犹如“鹏飞上霄汉,横海脱凡鳞”,好似“拔身泥滓底,飘迹云霄上”;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有“爽如秋后鹰,荣若凯旋将”的荣耀,并从此开始了“百千万里尽传名”“万里青云足下生”的锦绣前程,这是所有读书人的追求、期盼和梦想。而“独占鳌头…大魁天下”,让“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更是令众多的士人想也不敢想的。一旦成为状元,光耀荣宠远在进士之上。

从唐迄清,每次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放榜之后,朝廷或新进士都会组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诸如闻喜宴或琼林宴或恩荣宴,诸如雁塔题名或建碑刻名,诸如拜谒座主和参谒宰相,等等。在这些代代相传、历史悠久的传统庆典中,状元无一例外地都是新进士的代表,都是这些庆典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大众瞩目的对象。

在盛大的传胪大典中,第二甲和第三甲进士的名字,都只唱一次,当事人也不必出列,而第一甲三人的名字,则要连唱三次,而且唱名的声音慢而长,每一遍唱完,都要敲鼓奏乐很长一段时间,并被分别引领出列,跪于御道旁边。而最先“唱第一甲第一名姓名,鸿胪寺官引状元出班前跪”,这时状元所在的地方,正好是丹陛下层石质雕龙的龙头前,称状元“独占鳌头”,就是由此而来。“发榜后,状元则用红绸子披于身上,前后皆为十字,帽上插两枝金花,即用极薄铜叶制成,亦颇美观,此名曰十字披红双插花”(《中国的科名》第137页)。唱名结束之后,披红挂彩的状元要率领新进士,随着捧榜官捧着黄榜到宫外张挂,直到顺天府用伞盖仪从,有时甚至是府尹和府丞一起,亲自将状元送归寓所,典礼才算最后结束。这一路鸣锣喝道,非常荣耀,

宋朝初年唱名之后,都是各备鞍马,将新进士迎归寓所,即使状元也是如此。大中祥符八年(1015],“堂堂英伟,进退有法”的蔡齐中状元之后,宋真宗“诏第一人金吾差七人导从”,破例命令掌管京城巡警、执捕奸非、烽候道路的金吾卫派七人为其侍从清道,状元由此和进士拉开了距离,表现出差异。这一礼仪,后来发展为状元打马游街、引人观瞻的习俗。

在恩荣宴上,状元也与众不同,有特殊的待遇。一般进士是四人一席,榜眼和探花两人共一席,只有状元一人独自一席。每个进士都戴有一支宫花,佩戴有用绢制成的、写有“恩荣宴”三个字的小牌,而状元的这个牌子,则是用银制成的。

无论是拜谢座主,还是参谒宰相,状元都一马当先,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而且早在唐朝就是如此。《唐摭言》卷三的《谢恩》和《过堂》,就详细叙述了新进士拜谢“主司”和参谒宰相的礼仪。状元带领新进士到主考官家门前列队侍立,所有新进士将自己的“名刺”集合起来,送进府内通报。进入家门之后,按中试的次序,在台阶下站立。状元首先要代表新进士出列致词,随后又向主考官报告自己的年龄,说明自身的情况,并表示感谢,“余人如状元礼”。最后,状元登上台阶,和主考官相对坐下,介绍前几名进士的情况,并回答主考官的问话。参谒宰相由主考官带领,但无论是在尚书省都堂“过中书”,还是在舍人院“随事叙杯酒”,都是由状元出列致词。

齐如山先生曾说及清朝新进士向皇帝谢恩,需要写一个谢恩的奏折。写奏折者自然非状元莫属。但新状元初出茅庐,对朝廷礼仪所知甚少,不懂得写这种奏折的规矩,所以这一规矩,要由前一科的状元来传授。通常的做法是:“届时由前一科之状元,把他所写奏折底子,交与新科状元,新科状元照样一抄,便算了事。但这不能白教,照例由新科的举子们凑二百六十两银子送与前科状元,作为谢仪。这笔款当然是出自公家,这是状元的一笔进款,每科都是要如此。”(《中国的科名》第130~131页)

宋朝开始了制度化的殿试,皇帝亲试进士,钦点状元,进士由座主门生,一跃而为天子门生,地位极大地提高了,而皇帝赐诗状元,更是为其他朝代所不及。太平兴国二年(977),吕蒙正殿试第一。在御定名次时,宋太宗已经见识了他雄丽的文才,唱名时,又见其容貌伟岸,非常高兴,连声说“吾得人矣”。在开宝寺赐宴新进士的宴会上,他赐御制诗两首给吕蒙正,这是已知的皇帝赐诗状元的最早记录。此后,宋朝皇帝赐诗状元,屡见记载,有的在状元及第之时,有的在状元授官以后。有的是赐诗,有的是赐箴。在皇帝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古代社会,能得到“天子”专门所作的诗文,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

状元从朝廷那里获得的最大荣宠,还在于授官。唐朝进士及第后,还需要吏部再试,合格才能授官。韩愈考中进士之后,三次在吏部的考试都没有通过,十年还是一布衣。宋朝殿试之后,即可授官。但宋朝初年,及第士人所得的官职并不高。一般状元只授正八品的官职,状元以下,分别只授从八品和正九品的低级官职。状元虽然起点低,但升迁很快,如吕蒙正中状元后,最初授将作监丞,只有从八品,但3年后即擢知制诰,5年后任参知政事,到官拜正一品的宰相,不过短短的12年。

明清时期,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为从六品;榜眼和探花例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其余二、三甲的进士,要参加“馆选”,考取者为翰林院庶吉士,一般在馆学习三年,成绩优异者才能留任翰林院的编修(正七品)和检讨(从七品),其余的则留京任给事中、御史、主事,或者外放任州县官。由于第一甲的三人可以直接授官,所以被称为“天上神仙”:而二、三甲中,那些被选中为庶吉士的人,则被称为“半路修行”。这也就是说,一般进士三年之后,即便是其中最优异的,也只是与榜眼和探花最初所得的品级相仿,依然与状元有一个品级的差距。第一甲之所以为世人所重,主要原因即在于:“进士第一甲,例取三名。释褐日,即授翰林修撰、编修等官,储之馆阁,以备台辅,其重无以加矣:”(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明清时期,状元为官不仅起点高,而且升迁快。无论是明朝的“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还是清朝的非翰林不能拜相、非宗室不能封王,都说明了进入翰林院、成为人们所艳称的“玉堂仙”的重要。状元一开始仕途,就是从六品的修撰,留在被视为清贵之选的翰林院,位居掌院学士(从二品)、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和侍讲(从五品)之下,而在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五经博士(正八品)、典簿(从八品)、侍诏(从九品)、孔目(未入流)之上,位置是颇为显赫的。明朝89位状元,进入内阁、成为宰辅的有11人,死后得到谥号的有19人,正史中有传的38人。清朝112榜(正科84科,加科2科,恩科26科)114位状元(顺治年间有两科分满、汉榜,各有两位状元),据宋元

强先生统计,其中在《清史稿》中有传的34人,官至大学士、成为宰辅的有14人。

尽管状元为相的比率,已经不算低了,但人们并不满足。宋朝前期,吕蒙正、王曾、李迪、宋庠都是所谓的状元宰相。宋庠初为相时,知制诰石扬休以诗相贺,其中有“皇朝四十三龙首,身到黄扉止四人”的诗句,慨叹状元为相的稀少。明朝建国180年后,已有状元60多人,而进入内阁、成为宰辅的有胡广、曹鼐、陈循、商辂、彭时、谢迁、费宏、顾鼎臣8人。郎瑛认为虽然还是少,但相对于宋朝的情形,已经有所进步。而清朝人昭梿则自豪地称:“本朝阁臣,最利鳌头。如傅聊城以渐为顺治丙戌状元,吕常州宫为顺治丁亥状元,于文襄公敏中为乾隆丁巳状元,庄参政有恭为乾隆己未状元,梁文定公国治为乾隆戊辰状元,王文端公杰为乾隆辛巳状元,戴文端公衢亨为乾隆戊戌状元。今七卿中有潘芝轩世恩、胡希庐长龄、茹总宪菜、王司空以衔、姚阁学文田凡五人,皆有调羹之望焉。”(《啸亭杂录》卷二)

“抡才天子重文章,金殿传胪姓字香。分道红旗来谒庙,满街争看状元郎”。这是清朝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都门杂咏》的第一首诗,名为《传胪》,其中描写了传胪之后、状元游街、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的情形。状元的荣宠,就存在于民众的艳羡中;而状元之所以披红挂彩,之所以骑着高头大马,也是因为有民众的“满街争看”。

实际上,广大民众正是这种状元文化最丰厚的土壤。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和状元相关的传说,直到现今,还使用着许多与状元有关的词汇。如娱乐中一种称作“状元筹”的骨牌,饮食中一种称作“状元饼”的糕饼,更不必说“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状元。即以象征着喜庆、代表了吉祥的“状元红”而论,就分别有一种果酒、一种绛蜡、一种菊花、一种牡丹,甚至福州报国寺的一棵荔枝树,都以它冠名。只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卓尔不群,超越同侪,人们就习惯性地给它冠以“状元”的名字。

有必要指出,那些没有文化或少文化的大众,远离京城,并不曾一睹状元披红挂彩的风姿,不曾加入“满街争看”的行列,似乎与状元远绝。但他们之所以成为状元的“拥趸”或“粉丝”,主要是由于与状元有关的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戏曲和小说的浸润。宋朝以来的杂剧、话本、南戏、传奇、小说、弹词等各类作品中,都有大量以状元为题材的内容,《状元印》《状元媒》《状元谱》《状元与乞丐》等,就直接用“状元”标名。它们或者于史有征,或者纯属虚构:所塑造的人物,或者刚正重义,或者富贵变心,其中都表达了我们民族的好尚、民众的爱憎,更培植了状元文化的沃土。

猜你喜欢

进士状元
秀才捉弄进士
四进士(上)
给『状元热』再泼盆凉水
秀才捉弄进士
状元商品
“状元热”该退烧了
白发状元
状元何时出现
进士桥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