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辗辕关与辗辕古道的变迁

2009-12-03

寻根 2009年5期
关键词:河洛嵩山东南

王 琳

辗辕关与轘辕古道

黄河、洛河、伊河交汇的河洛地区,南有嵩山,西有熊耳山,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形胜之地洛阳,曾是夏、商、东周等13个王朝的都城。洛阳东南有一条轘辕古道,在历史上,轘辕古道不仅作为河洛地区的东南屏障发挥了拱卫洛阳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是自河洛地区东出淮水、南下南阳盆地最便捷的通道。

轘辕关的设置始于东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京师洛阳震动,汉灵帝诏令各州郡加强防守。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载,“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以护卫京师。八关都尉的设置,说明河洛盆地四向交通可能有八条重要通道,而八关之设正是要为控制这些交通道路,加强洛阳防守的重要举措。辍辕关是洛阳向东南必经之道,因此,轘辕关之设乃是因控制辍辕古道之故,为保障洛阳东南方向的安全所设的关隘。

今偃师市府店镇韩庄东沟村的辍辕山上有轘辕关,是偃师市尚存的古关遗址之一。关北尚存古道痕迹。轘辕关口处于少室山、太室山毗连之处,在两山之间最狭窄的地方。关口与四周群山相较虽地势较低,但就整条古道而言,却占据了最高处,可谓居高临下,使关隘易守难攻,可以有效地保障河洛地区的安全。关口前有一片平坦的空地,从西北方向延伸过来的古道穿过轘辕关和关前的这片空地再向东南方向伸展,然后淹没在葱郁的林海之中。

夏文化与轘辕古道

轘辕古道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古道。关于这条古道的开凿有一段极富夏文化色彩的传说。大约距今4000年前,洪水泛滥,大禹在轘辕山开山疏水,在开辟轘辕古道时,他与妻子涂山氏相约:闻鼓声来送饭。之后,禹便化为一头大熊开山不止。不料山石滚落击中了山下的大鼓,已有身孕的禹妻闻鼓响前往送饭,见到化为大熊的丈夫,羞惭不已,掩面奔走,禹在妻子后面追赶奔跑,大呼“还我子”,此时禹妻已化作一块巨石,巨石进裂,从中跳出来了启,就是后来夏代的第一个国君。汉代所建的启母阙至今犹在巨石前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史记》里记载汉武帝在封禅嵩山时曾经过轘辕古道,在嵩山脚下,汉武帝恭恭敬敬地祭拜。这些都说明辍辕古道的开辟应与夏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透过这个传说,我们看到辍辕古道西北和东南的两端都是沉甸甸的夏文化。在这条古道的西北起点,今偃师市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二里头遗址。在今登封市告成镇东北王城岗,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4400年的先夏文化,许多学者都认为这里是大禹的都城阳城。

曾经繁华的古道

由于辍辕古道是洛阳东南的门户,所以在以洛阳为都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轘辕古道显示出交通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东汉王朝祖考园陵——章陵,在今湖北枣阳,光武帝、明帝、章帝等东汉诸帝皆常往祭祀章陵。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十七年夏,光武帝的祭祖路线就是出轘辕关,经阳城、阳翟(今禹州)到章陵的。另外,汉武帝、武则天等嵩山封禅,也都是循辗辕古道而行的。

河洛人南迁也曾经历这条古道。《晋书》卷七十七中记载,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在洛阳一带做过县官的褚谋远,召集同道,准备过江避难。他们由辍辕古道南下,先移住阳城界,第二年又率数千家向东南迁移。这是众多北方南迁居民的一支,这些穿过轘辕古道的流人,他们的子孙在异乡异地生殖繁衍,形成了今天根深叶茂的客家民系。

古道的废弃

隋唐时期,东都的营建,改变了夏商时期都城要靠近伊、洛二河汇流处并偏于东侧的传统,而最终建于洛阳地区的西部。此后,东都为历代所沿用,以至于成为现代洛阳城的基础。伴随着洛阳城址的西迁,洛阳中城市的重心和交通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辗辕古道不再成为通向东南方向最便捷的通道,而与东都洛阳直对的伊阙道成为了自河洛向南去的最方便的道路。所以,隋唐以后,自河洛地区南下多取伊阙道而后再折向东,辍辕古道的地理优越性开始丧失,并最终废弃。

猜你喜欢

河洛嵩山东南
忆东南警卫团将士
太极三部曲Ⅲ·河洛象
大东南:业绩激增的背后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三教策源——中宗嵩山
我爱我家
《认识方向》教学案例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
东南DX7荣耀版山东区域限定上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