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兵团棉花收购政策的演变及原因分析

2009-12-02张宏杰张娟娟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兵团政策

张宏杰 张娟娟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兵团农业经济体制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兵团棉花收购政策也走过了从团场出钱、职工种地到两费自理再到订单生产的改革历程。本文通过对兵团棉花收购政策演变的研究,并对其演变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兵团 棉花收购 政策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in the last 30 years,the reform of the Corpsagricultural econmical system acquires huge achievement. Cotton purchase policy of the Corps goes through several important reformations:from Regiment supply funds to produce about order form for goods.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reformation cotton purchase policy of the Corps,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om.

【Key words】 CorpsCotton Purchase Policy

一、兵团棉花收购政策的历史沿革

兵团棉花收购政策的演变归根结底属于兵团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了解和总结兵团棉花收购政策改革的历程和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兵团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为兵团棉花生产与收购提供制度保障,以此提高团场职工收入,推进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我们所讲的兵团棉花收购政策主要是指从改革开放至今,其每一次政策的变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兵团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切实综合考虑团场各方面及其功能在特定时期的作用的情况下制定的。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国都在大力号召工业反哺农业,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从减税,到免税,再到补贴、惠农政策频频出炉。兵团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针对团场职工创收、增收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总结起来,大概经历了这样三个大的过程。

(一)团场出钱,职工种地(1979—1992年)。这一阶段,兵团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1979—1982年)是“三奖一定”的生产责任制,这一改革没有触动兵、师、团计划管理的主体地位,农业经济的“队生产”模式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和销售还是依靠集体,尤其是销售,采取集中出售的方式,也就是统一收购,由于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市场”对于新疆兵团来说还没有概念,所以这次政策调整没能解决棉花收购的市场化问题。第二次(1983—1987年)是兵团在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依照农村改革之经验,在农牧团场推行以举办职工家庭农场为主体,发展职工家庭经济和开发性家庭农场为两翼的多种形式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职工个体开始具有自主生产的权利,初步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此种体制的实行,在当时基本上解决了团场职工吃团场“大锅饭”的问题,但是其销售模式依然沿用原来统购统销方式,变革只是在生产环节,对职工增收方面的促进作用不大,政策全面性和有效性不足。第三次(1988—1992年)改革是团场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这次改革兵团对团场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师与团场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或目标管理责任书,团场内部也层层实行承包责任制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层层分解承包指标,以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初步克服了团场经营管理者吃团场“大锅饭”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团场生产效率,提高了团场职工收入水平。但这种制度依然没能改变“团场出钱,职工种地”的经营方式,只是又一次变通了生产过程,而对农产品的市场化问题没有放开,所以这一次改革并没有改变棉花的收购方式。

(二)两费自理阶段(1993—2006)。2000年前,兵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按照兵团党委农牧团场工作会议有关部署,在团场全面推行承包职工生产费和生活费自理的承包经营模式和农机、牲畜作价归户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初步改变长期以来“团场出钱,职工种地,职工负盈不负亏”的问题,打破团场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由团场转向职工,使得职工必须增强风险意识,这样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团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团场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年后,兵团出台了《关于深化团场改革的意见》以及随后的三个配套文件,即“1+3”文件,提出了“固定、自主、分配、服务”的改革重点,核心是实现“两个扩大”,即政治上扩大基层民主,经济上进一步扩大职工经营自主权,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综合改革阶段。棉花的生产开始步入正轨,但在这一阶段棉花收购方式大部分仍然延续原来统购统销方式,局部地方开始出现订单生产,但微乎其微,广大职工还是没有销售自主权,棉花价格基本由师团来定,受行政职能影响严重,职工利益受到很大伤害。

(三)实行订单生产,撤卡销售(2006年至今)。从2006年开始,这届兵团党委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召开了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工作会议和五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认真总结团场贯彻落实“1+3”改革的经验,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1+3”文件若干政策的补充意见》,提出了以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为目标,以完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和目标框架。这一阶段开始实行团场与职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职工按照与团场签订的生产订单进行生产,必须种植团场规定的品种,在保证完成订单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其他的农业经营,职工自主经营权更大一些。但是依照订单,职工95%—98%的棉花都要统一上交到团里,团再交到师里,然后由师里的棉花产业联社进行统一销售。在这里无形之中就由原来的“硬约束”转变成现在的“软约束”,其实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看似统一经营,有利于降低成本,但其与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接轨,中间层级太多,职工离市场太远,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影响发现价格的时间。还有就是在棉花收购过程中的品级确定还不够规范,目前农五师基本上是依据棉花的成色来定级定价,这就使得在团场与职工的利益博弈中团场始终占优,职工利益依然没能得到有效保护,增收空间有限。

二、兵团棉花收购政策变革的原因分析

兵团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在这里主要是指提高团场职工收入,发展团场经济,繁荣团场而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持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增长。但农业政策与其他部门经济政策相比也有显著不同,主要是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影响大且生产规模小,很难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竞争力。而农产品又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供给数量和价格波动性不大,以避免社会问题。在兵团,农业是支柱产业,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兵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好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需要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干预。在传统自给自足生产条件下,农业生产不需要宏观调控,只有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这时调控将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兵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团场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团场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广大团场职工生活和团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职工的收入,提高其收入水平,建设共同富裕的文明的新型团场,并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归根结底,兵团棉花收购政策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旧的农业经济体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的弊病,对职工来说不仅没有任何吸引力,而且不能维持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进入家庭承包阶段。家庭承包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适当分离,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变,仍然是集体所有,但通过承包,实行统分结合,把经营管理权分解为集体统一经营和职工家庭分散经营两个层次,一方面发挥集体经济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发挥职工家庭分散经营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制度是符合团场实际情况的、大大促进了团场的农业发展。但1986年以后,农业生产又陷入停滞或徘徊不前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对农业的投资减少、农用生产资料涨价,而农产品价格又受管制等原因造成。

第二,兵团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还存在着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而带来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团场内部利益分配矛盾比较突出,形成团场与职工争利的局面,这基本成为兵团不断变革与完善农业双层经营制度的动力。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浪潮的影响下,经济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的变革,以此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在兵团,经济也是突飞猛进,要求兵团的上层建筑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职工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重视民主建设,而在现代社会,舆论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能够促进制度变迁的重要力量。以上几个方面认为是棉花收购政策变革的最初原动力。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兵团的计划经济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已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团场作为企业,没有自主权,而职工的负担又过重,棉花不能自由流通,阻碍了棉花生产与交易的市场化,市场机制在兵团内部失灵,而广大职工干部要求以市场的方式生产,尤其是在受到地方的影响以后,这种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虽然兵团棉花种植生产力要高于地方,甚至在全国都领先,在中国算是大农业,但其仍然沿用传统的农户作业方式,没有实行严格的现代企业制度,所以不能按照企业的标准去生产。由于缺乏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及方法,没有棉花深加工和包装意识,兵团棉花只做初加工,缺乏市场知名度,不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这样一来使得兵团棉花在市场上无优势可言。

第四,利益驱动兵团棉花收购政策必须改革。团场的收入主要依靠其出售到市场上的较高价格与其收购职工棉花较低价格的差价来维持。由于市场风险无法确定,而农业保险机制又不完备,又不能无限制的压低收购价格,国家又大力提倡让利于民,所以团场机构部门的日常维持越来越难,负债率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如何在为民减负的过程中不减少或是增加团场利益;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屯垦戍边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成为难点。团场陷入尴尬的境地,棉花收购政策必须改革,于是出现了订单生产、棉花产业联社等。

三、小结

通过对兵团棉花收购政策的历史沿革的阐述,为研究兵团棉花收购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即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分析。兵团棉花的收购政策变革,一是体制内部原因,即兵团体制农业经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变革。二是市场经济的促进与带动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并逐渐走向成熟,兵团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全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这也迫使兵团进行农业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罗必良.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5).

[2]徐爱武.浅谈我国的棉花收购市场[J].中国棉花加工,2007(3).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关于深化团场改革的意见,2004.11.

[4]温思美,杨顺江.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00(12).

[5]刘俊浩.新疆兵团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

[6]农五师棉麻公司文件:关于加快兵团棉花产业改革发展的建议,2008(11).

[7]兵团统计年鉴2003-2008.

猜你喜欢

兵团政策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政策
政策
兵团记忆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兵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