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契阔中泪流满面
2009-12-02董正哲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动人的诗句跨越悠悠千载的岁月依然焕发出迷人的色彩。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一位边疆战士留给妻子的最后话语:生与死的漫长岁月里啊,我不畏长途跋涉的艰险,只为握住另一双手。让一切生之辛苦,生之欢愉,都化作唇边的微笑一抹。
然而,活着,这两个字用汉语讲出来就不只代表一种心态,而是包含着太复杂的情感与太沉重的忍耐,正如余华所说:“活着,就像千钧一发的本意。一千斤的重量压在一根头发上。它也没有断。”
活着,是辛苦的。
我家住在医院内部,所以自小就经常看见绷带、鲜血和哭泣的人。有一天夜里,我看见一个男的躺在医院大厅冰冷的地板上,哭得撕心裂肺。在我当时幼小的头脑中,还不能联想出这哭声中所包含的悲欢离合。于是我好奇地打量他,他却并不看我,不看周围偶尔匆匆路过的任何人,只是掩着面,自顾自地号啕大哭。很晚了,大厅里只留下收费处窗口的一盏日光灯,灯下坐着收费员,露一双司空见惯的眼睛在外面。那一夜,我不知道他哭了多久,只记得一盏冰冷的灯和大片大片的黑暗中空空荡荡的回音。从那以后,我明白,活着,是辛苦的。
长年萦绕在医院的还有另一种哭声。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回家都会经过太平间。有的时候,很晚了,还会听见里面传出女人的哭声,或者沙哑,或者尖细。唯有悲伤中共同的主题。有一次,我经过那里,忍不住驻足细听,太悲伤的哭诉,太深刻的感情,只是,那个死去的人,再不能同身边的这个女人分享。假如,这样的倾诉是两个活着的人的喁语,那有多好!于是,禁不住设想。假若我平白无故地躺了进去,又该有多少人握着我冰冷的手,长夜哭泣!这真是不可设想的事情,死亡之于生者是死别的悲痛,之于死者又何尝不是向至亲至爱决绝的告别。这样的泪水,濡湿了多少灵魂渐行渐远的前路,只是那些魂灵再不能归来,那些情意也就此戛然而止。
原来,生与死之间漫长的日日夜夜里,与我们一同负重前进的,还有许许多多绵长的情意。虽则个体的生命细若游丝,常常承担着太重的负荷,但想想那大悲哀大寂寞的死亡与此岸的风雨彩虹,总有一些令我们感怀到泪流满面。支撑千钧重担下的发丝,让我们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伤。于是微笑着说:“活着,真好!”
我听说汶川地震中有在废墟下掩埋一百多小时依然存活的生命奇迹,我想正是因为对生的热爱才得以支撑他们熬过漫长的生死交界的黑暗,挣扎回此岸一片灯火温情。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得不面对更为辛苦残疾的后半生,但我想他们都会由衷地说一句:活着,真好!因为此岸有一个缤纷的世界,还有所爱的人温暖的手指,拭去脸上残存的泪痕。
活着,真好!纵然此岸奔波劳累,但遥望彼岸的黑暗寂静,回身望去,此岸总有爱的人在家里等,无论多晚,一灯如豆。那些感动我们的细微真情,也许并不总是相濡以沫的惊天动地,但相忘于江湖后,我读懂了你太息般的目光,那一刻,怎能不感谢生,感谢此刻与我俱生的你们!
有一位诗人写道:生命/是一声苦涩的哭喊/是从妈妈怀里开始的/快乐忧伤。一切的泪水与欢笑间绽放的一朵花,明暗阴晴,如斯美丽。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千年前庄重的诺言概括了一段生死。只因此岸有一段牵挂,所以说活着真好,所以生之喜悦肩负着生之沉重,悲欣交集……
让我们在生死契阔中泪流满面!
点评:笔调舒缓,情感深浓;泪流满面。不觉悲凉;活着是心态、是爱的责任和承栽。诗句的化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易于产生共鸣。
——原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霈
写作思路:
决定了参加大赛,我拿着大赛的命题一页页翻看。二十多个题目,二十多种选择。我一个个浏览过来。在老师的启发下,我停在了“活着,真好!”上。
我在那一刻听到了许许多多的哭嚎之声。像医院里没钱治病的病人,像太平间里哀悼死者的亲属。像汶川废墟外听不见爱人声音的生者,像浸泡在无限苦难无限哀痛中的活着的人。然而,当柔软的躯体缠绕上爱的丝丝缕缕的牵绊。一切的痛楚便都能伴着温暖甜蜜坚强而行,抵挡下任何切肤的重击。于是,含泪微笑中,我们相拥而言:活着,真好!
只因为有限的生命中有着太多的感动。所以我写下那样一篇文章,只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一种悲欣交集的情感,也给那些自觉身陷无边黑寂的人们,提醒此岸一片灯火温情。
思路点拨:
董正哲,标准小“书痴”。我能看到的时候,她几乎都在捧书痴读(课外)。广泛涉猎带来的是文笔灵动,可对参加作文大赛却腼腆踟蹰。作为老师,我的指导“指”在关键处:一是如此这般的几次鼓动,让她成为大赛的踌躇满志的积极的参与者;二是当地参赛作文的选材的参谋。几十个参赛题。“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让她从自己最熟悉、最感动的人和事入手,写独特的观察和感悟。她投入,她痛苦,她欣喜;寝食难安,三番五次。最终。她谈到从医院里的哭声中去思考人的生命价值和人需要的关怀。好,就是这了!
(指导老师:余雅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