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09-12-02赵山林高媛
赵山林 高 媛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如何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实验课程改革以及如何进行考试形式的改革。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任务驱动” 考试形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有两块内容:一是计算机文化理论基础,主要涵盖了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基础、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等知识,强调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二是计算机操作基础,主要讲解Windows 基本操作,Office套装软件中Word 、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和Internet应用,强调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随着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普及和社会个别行业对具备计算机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增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 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兴趣,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和实际联系起来。课堂上,教师应及时向学生介绍能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体现计算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好书籍和好软件。理论基础讲解中,教师应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若干图片,如学习计算机系统组成时,在课件中插入主板、CPU和内存条等图片,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直观印象。软件基础讲解中除了理论知识讲授外,应增加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并要求学生上机自己完成一个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网络内容除了理论讲解外,可介绍网络配置方法和一般故障处理以及科技论文的检索,使学生学习后能够完成自己家里计算机网络配置及解决常见问题,既解决了实际中的问题,又为以后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提供了途径。在计算机操作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实用为主线展开讲解,如在Word操作中,可以一篇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为主线,从文字的输入、符号和特殊符号的插入到图片的插入,与段落排版一步步操作,使学生既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又掌握论文的写作过程,使学生认识Word的强大功能后,提高学习兴趣。
二、 实验教学改革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必须强化实践操作训练。但集中上机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只能把重点放在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上。 艰苦而繁重的熟练工作只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这正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特点所在。要使学生切实利用好自由上机时间,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任务, 课中向学生演示“作品”,如一期小报、一张统计表、一个演示文稿等, 要求学生自由上机时完成, 每个任务都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技巧, 完成一个学习阶段的任务,也就是完成一个“作品”或“半成品”。“任务驱动”不仅能使学生利用好每一堂课, 为“任务”——制作一个“作品”或“半成品”积极动手操作, 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勤于实践, 勇于克服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样,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 任务清楚, 循序渐进, 学生勤于实践, 不断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学有所得。
所有基本操作掌握之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作业,例如出一些和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较大题目,让学生自选。在实验课上,教师可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既可以增进学生的感情,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有余力学生的认知水平,巩固了他们的知识。
教师精心设计上机任务, 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制作不同形式的作品, 同时还允许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最后对作品进行评比。同时,本着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 对学生的作品或学生在小组中的贡献和表现, 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科学评价, 既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 又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评价, 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认识、自我进步和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畅快和自信中学习, 在学习中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任务带知识, 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对于学生, 开始是模仿, 制作出与教师的“作品”一样的作品, 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后, 接着便是丰富多彩的创作“精品”, 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大提高。
三、 考试方式改革
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对于基本操作的掌握比较欠缺,则考试方式可以机试为主。例如,可自己开发一套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考试系统,主要包括选择题、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和网络应用等内容,同时组织课程组教师将学生所应掌握的全部知识点编成大量考题加入考试系统库,该考试系统也作为课外练习系统,平时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练习、评分,及时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考试时使用该考试系统,从题库中抽取试题,随机出考卷,以避免同一考场做同一份试卷。除机试考试外,教师可用实验课上完成的大作业来给定平时成绩。这样既能避免了考试成绩的偶然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改革效果良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既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培养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寸仙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2004(7)
[2]张洪明. 计算机文化基础FOR WINDOWS 2000[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家伟.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4]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4(9)
【作者简介】赵山林(1968- ),男,山西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理论。
(责编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