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职业院校现状及发展的基点研究
2009-12-02杨江民
【摘 要】 发展地方职业院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方职业院校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且全国各地方职业院校之间竞争十分激烈。面对当前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各地方职业院校必须紧紧围绕“三个服务于”,即各地方职业院校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力求在发展与竞争中取得优势。
【关键词】地方职业院校 发展 基点
目前,地方职业院校无论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方面,都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随着地方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地方职业院校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因此,研究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方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目前地方职业院校的现状为出发点,探求地方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点。
一、发展地方职业院校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 发展地方职业院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需要由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大量研究、设计、规划、决策等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且也需要地方职业院校培养大量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
(二) 发展地方职业院校是完善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需要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要完善教育体系,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地方职业院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能在生产第线从事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应对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三) 发展地方职业院校是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的需要
地方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能够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直接转化生产,变成产品商品,这类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是现代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人才。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展地方职业院校可以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发展地方职业院校是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的需要。
二、 我国地方职业院校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1999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迅猛发展。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下达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高度关注。教育部门和办学机构加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在探索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据统计,在规模方面,目前我国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00多所,占我国高等学校总数60%以上。在学生数量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数近50%左右。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地方职业院校发展水平不高,还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具体来说,地方职业院校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薄弱,内涵建设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生均土地资源、生均校园建筑面积等指标还比较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客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师资力量、实训基地、质量要求等方面,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不甚适应。如何探索和完善地方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学历层次和社会服务功能,如何实现从传统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方向式转变、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转变、从专科层次向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相结合的多层次学历教育转变,都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三、 地方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点
如何确定各地方职业院校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办学理念,不仅是一个紧迫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各地方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也是各地方职业院校的立校之本。笔者认为,各地方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三个服务于”,即以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为基点,力求在发展与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 服务于国家——地方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点
2002年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是地方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职责。因此,各地方职业院校规划的发展前景,首先要找准基点,亦即服务于国家需要。各地方职业院校应加快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下大力气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下大力气搞好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量的人力资源。
(二) 服务于社会——地方职业院校发展的落脚点
目前,各地方职业院校绝大多数都在争创国内一流、世界一流,都在往学术性与国内国际一流这条“路”上挤,这就致使一些地方职业院校发展定位过于单一,所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比较明显,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地方职业院校的发展应以服务于社会为落脚点,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各地方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并不是体现在办学层次和类型上,而应体现在是否办出特色,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发展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性、职业性、急需性的专业人才,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来定位,依靠市场、服务市场的办学新模式来运作。在发展目标上,各地方职业院校应清楚为哪些地域和领域服务,能辐射哪些区域,兼顾哪些方面,并明确这些地域和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趋向、结构;在发展思想上,各地方职业院校应突出鲜明的地方性、领域性;在人才规格、培养目标、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各地方职业院校应有针对性地服务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高校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和科技优势,才能增强各地方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总之,各地方职业院校应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努力形成专业特色;应尽快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支持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积极为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开展技术培训;应以积极为地方培养人才带动投入,回报政府投入,提高政府对投入的良好预期,从而促进学院发展;应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围绕精品专业,根据社会的职业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
(三) 服务于学生——地方职业院校发展的出发点
《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校应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应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说来,应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青年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取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把服务贯穿于教学、管理和后勤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尽量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理念。
职业院校应切实以打造特色专业为突破口,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结构上,课程设置可采取文理工相互渗透、开设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开设跨学科课程、增加选修课等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挖掘课程的发展性、创新性特质等,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科技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地方职业院校应主动出击,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关系,拓宽产学研结合道路:一是实行“订单培养”,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岗位职业技术人才,使企业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实现无缝对接;二是采取“工学交替”方式,实行学用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所学专业与岗位“零距离”;三是与企业开展合作,进行高新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与推广,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学、科研、操作能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后勤要发挥服务资源优势,做好保障工作,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与保障体系,做到服务与经营相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通过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和后勤的有力保障,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共振,同时也保证院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纪惠.关于高等积业改革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20)
[2]梁静,朱武.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2007 (5)
[3]郭俊朝.高等积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断想[J].积业技术教育,2007(10)
[4]张远鹏.发展高等积业教育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6(11)
【作者简介】杨江民(1971- ),男,山东临沂人,重庆三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法律伦理和农村经济理论。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