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2009-12-02王志军
王志军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择业观
【关键词】内涵;择业观;对策
引言
我国自1999年第一次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剧增到2009年的610万,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客观上使就业形势渐趋严峻,择业越来越困难,不仅给广大学生和千家万户带来困惑,也成为关系到全社会发展稳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元所有制结构向多元所有制结构的转变进入了新的阶段。择业观念的产生和变化与社会、时代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也离不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巨大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改变了就业市场、就业环境、就业体制,对大学生择业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从过去几十年一贯的社会事业导向性转化为物质利益导向型、个人偏好导向型。
因此,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是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带来的人们对工作的感受、职业的评价和就业取向的转变的一个很好视角。
一、提倡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择业观的意义
1、理论意义: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确立、变化附着在社会、高校、家庭等因素之上,当旧的过时的择业观仍在发生作用,新的成熟的择业观尚未真正确立,大学生对择业的评价、选择比以往要艰难得多。在系统研究大学生择业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大学生择业观现状,进而探讨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变化规律,有助于大学生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并促进择业行为的理性化。
2、现实意义:择业观念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是对其制定择业目标具有指导意义。择业观中的择业动机和职业定向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目标选择。二是对建立知识结构和培养能力的导向意义。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将学习同日后的择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三是对大学生职业适应有促进作用。如果职业现实和大学生的预想有差距,只要择业观正确,就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调整不适应的心态,促使其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变角色、自我激励,向好发展。
二、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学者们有这样几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是我国多数学者认同的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达到15%~50%,即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第二种是刘勤勇、唐安国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量和质的规定性上,只是一种静态描述,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主动改革,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转变教育服务对象,逐步将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到一定比例的过程”;第三种是史朝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应仅仅是个数量指标,而且更应有质的规定性。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目的、办学机制、招生就业制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等均应面向大众,而不是只为“精英而设”,整个社会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条件,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市场机制、普及的中等教育等。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择业观现状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就业的现状及形势。王晓莹、黄素霞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概括为:(1)近期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所减弱,供需矛盾有所加剧。(2)不同学历、层次、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率上存在明显差距,高等学校毕业学历层次越低,就业率越低。(3)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4)录取研究生的数量和比例、出国留学的数量和比例及到非国有部门就业者有所增加。(5)就业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体制不够健全;姜耀武、曹昆鹏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必带来就业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就业供需角色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知识失业”三方面分析了就业形势。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多数学者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如王贤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第9期)、高建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5毕业就业的影响与对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于新淮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9期)等等;张莲香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就业机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六期)中提出,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就业机制,即不能重走过去由国家统包统分的老路,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有做法而是要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总体不包分配的原则下,不搞一刀切,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的办法,形成以学校为依托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网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并从加强毕业生择业观教育、正确认识部分毕业生暂时待业现象、改革人事、户籍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宋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集中就业》(大众日报,2003年12月31日)中报道,人才市场的低效、大学生的频繁跳槽,都证明我们高校目前的毕业方式已经落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成长与实现梦想的需要;是社会竞争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对职业生涯的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寻找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