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的圣经主题解读
2009-12-02张楠
张 楠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并解读福克纳的杰出作品《喧哗与骚动》中圣经主题的运用。小说中圣经主题的隐喻意义既深化了作品主题,又赋予了作品浓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圣经》;主题;隐喻
《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宗教、历史、伦理故事及哲理箴言,都蕴含意味深长的玄思,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非常深远。学者刘意青指出:“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基督教或《圣经》的影响,即使没有明显地取用其内容和人物的名字,它们也渗透着基督教的善恶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美国南方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便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圣经意识的文学巨匠。福克纳成长于美国南方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家庭,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使他对引用圣经典故,借用圣经原型的喜好远胜于其他作家。据统计,其作品对于圣经直接或间接的引用达379次之多。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从整体结构上重现了圣经故事最主要的叙述模式,无论是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刻画还是情节的安排,我们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与之呼应的契合点。本文试图从“圣经主题”出发,依照堕落、末日审判、爱与救赎四个角度解读该作品。
一、堕落
《喧哗与骚动》在人物和情节的安排上恰恰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故事的翻版。《旧约·创世纪》中记载,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之后,第六天开始造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尘土造出一个人,往他鼻孔里吹了一口气,这人就有了生命,上帝给他取名亚当。后来,上帝见亚当孤独无伴,便趁他熟睡之际,用他身上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伊甸园有各样果树,树上结满了果子。上帝警告亚当,其它果子都可以吃,惟有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但是在蛇的引诱下,夏娃违背命令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并给亚当也吃了。上帝知道后勃然大怒,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宣判他们终生劳苦才得糊口。小说中的情境与伊甸园不谋而合,夏娃违背命令吃了禁果,而凯蒂则不顾家规和反对爬树偷窥。这一圣经主题预示着叛逆的凯蒂将面临与夏娃相同的命运,被逐出家门。同样,夏娃的行为使人类背负了原罪,而凯蒂被树枝染上的泥渍也预示了她的失贞及由此带来的对整个家族的灾难性后果:班吉失去了关爱她的姐姐;昆丁失去了想象中的情人,幻想破灭而自杀;杰生失去了银行的工作,出于怨恨和麻木导演了小昆丁的悲惨命运。福克纳别出心裁地用人类自伊甸园堕落这一主题暗示了凯蒂被逐出家门的悲剧命运,同时深层次地揭示了整个南方社会的堕落。
二、末日审判
《圣经》最后一章《启示录》预言了有关世界末日的异象:连绵不断的灾祸降临人世,天塌地陷,血流成河,死者照生命册的记载受到末日审判。书中还预言基督完成救赎大业后必将再来,使人类进入一个新天地。可以说《启示录》充满着末日死亡与重生复活的意象。如同《启示录》中的预言,在《喧哗与骚动》中,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康普生家族。小说班吉的叙述中频频预示着死亡来临。班吉的意识中反复出现大姆娣过世那天晚上的情形,还多次出现白骨、老雕等意象。他凭着特异的嗅觉,闻到父亲、昆丁身上有雨味,而雨味在小说中则象征着死亡的味道。果然,随着情节发展,康普生先生因酗酒而过早离开人世,昆丁则在哈佛投河自杀。大姆娣、康普生先生和昆丁的相继去世预示着康普生家族已经到了末世:凯蒂堕落了;班吉则生活在失去姐姐的痛苦之中;康普生夫人整日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杰生则对凯蒂心怀怨恨,生活空虚麻木,以追逐钱财为乐。因此,康普生家族的子孙只有死亡的预示而没有复活的希望。
三、爱
耶稣曾对他的信徒们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然而康普生家族违背这条爱的命令。家长康普生终日在自我陶醉中消磨时光,对家人漠不关心。康普生夫人本身是南方制度的受害者,与丈夫难以沟通,因此冷漠而又自私。尽管如此,作家在小说中塑造的并不是一个彻底绝望的世界。在凯蒂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对爱的追求以及爱的表露。凯蒂生长在既没有母爱,也缺乏父爱的没落的康普生家族,但她天性活泼,热情可爱。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她对哥哥的关心,对白痴弟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缺乏爱的生活里,她尤其渴望着理解与关心,康普生家这个无爱的囚笼促使渴盼爱的凯蒂去外界寻找慰藉,结果追求幸福的梦想却被玷污,失去了少女的贞洁,最终沦为一个军官的情妇。这样,一个富有个性、善良活泼的女性被社会毁灭了。凯蒂追求爱而不得,反而沉沦堕落的悲惨遭遇从侧面揭示了康普生家族背后的南方种植园文明对人性的践踏。
四、救赎
《圣经》旧约预言上帝要派一位大有能力的救主来到世间,即耶稣基督,藉受难复活拯救全人类。在《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和昆丁的叙述也不免使人联想到圣经中“基督式”的救赎。班吉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监护凯蒂,挽救她,阻止她沦落的作用。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在性成熟和沦落过程中每迈出一步,白痴班吉的反应都极为强烈。班吉总是把“树的香味”与凯蒂联系在一起。当凯蒂第一次穿成人的衣服并使用香水时,班吉就开始哭号,直到凯蒂用水洗去香水的味道,班吉觉得她“又像树一样香了”才停止哭闹。凯蒂亲吻查理后又重演了这一幕。但凯蒂失贞后回到家中,他马上就“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他拽着她的衣裙”,“一边哭一边推她到洗澡间去”,然而凯蒂再也没有“像树一样香”,再圣洁的水也不能净化她造成的伤害,凯蒂的堕落和随之而来的康普生家族的堕落已经无法挽救。班吉身上那种试图阻止人性堕落的努力彰显了耶稣式挽救众生的圣经形象。伴随着班吉的哭号,小说逐步展现了凯蒂逐渐堕落的过程,也暗示着南方社会不可避免的衰败和灭亡趋势。
昆丁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当做基督,所以在他叙述的部分不断出现基督的形象。在他的观念中,凯蒂生长在南方严厉的清教教育之下,本应是南方淑女的典范。但是凯蒂的叛逆使昆丁深感痛苦,他想设法对堕落的妹妹进行拯救,但他由于长期压抑而导致思想乖谬,竟然企图用乱伦和下地狱对妹妹犯下的罪来一个了结。然而凯蒂却一直堕落下去,沦为一名纳粹军官的情妇,再也无可拯救。凯蒂的堕落以及其中象征着的南方价值观念的彻底崩溃使昆丁的救赎梦想彻底幻灭,最后走上自杀之路。昆丁自救尚且不能做到,更不可能拯救凯蒂,他的基督式幻想中暗含的讽刺韵味不言自明。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对圣经主题的运用不是无意识而为之,而是作家的一种创作方法,借用大量圣经主题深化了小说的文化意蕴,并且揭示了南方社会的历史命运和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使人类追求和文化背景产生的矛盾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 福克纳著, 李文俊译. 喧哗与骚动 [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2] 刘道全. 创造一个永恒的神话世界—论福克纳对神话原型的运用 [J]. 当代外国文学, 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