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日“君”再来

2009-12-01张永祎

金山 2009年10期
关键词:歌坛邓丽君

张永祎

她多情抱月化作春风,人们却在思绪云外不舍倩影,柔和、自然、甜美、清澈、干净、圆润是她永远的定格,她并没有走远,人们也不相信她走远。“今宵离别去,何日君再来”……

华语流行歌坛风云变幻几十载,新星老将层出不穷,交相辉映,邓丽君可以说是各种流派的集大成者。嫉妒者有之,模仿者有之,欲超者有之,但最终证明都是徒劳无果的。多少年后的今天,人们忽然发现在中国流行歌坛上唱得最好的是她,唱得最美的是她,唱到人心里去的还是她。邓丽君已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地位和难以企及的高度。有人说,邓丽君身上覆盖着十几亿的掌声,这绝对不是夸张,事实上真正被其歌声俘获的歌迷,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特别是随着台湾游的日益升温,每每谈论“邓丽君”都成了人们不约而同的话题……

他们纷纷追忆起那个激情燃烧与隔海乡愁的年代,就像黑白片子倒带一样,虽影像模糊却能深刻地感受到邓丽君的歌声氤氲。也许那些喇叭裤、衬衣大翻领以及卡带录音机等文化符号,已永远定格在中国历史的地图上,但与此相伴相生的邓丽君歌曲,带着浓厚的文化特色与轻快的青春感,迅速占领大陆歌坛的火爆场景却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邓丽君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标志,是一个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是一个全球华人的情感共鸣,也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共同载体。陈可辛在他的电影《甜蜜蜜》中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能听到邓丽君的歌声。”此言凿矣!在评论界乃至整个文化圈甚至广大听众的心中,大家众口一词认为“邓丽君”具有丰碑式文化价值,她意义不仅在于优美的歌声时时飘过心头,而且在于不经意之间还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抒情方式,即从过去单一的宏大叙事过渡到丰富的个性表达上来。在邓丽君之前,中国内地都是以政治歌曲和红色歌曲等硬文化占据主导,邓丽君所挟裹的软文化情调,“就像一股清新的风”,清风徐来,哀而不伤,那种强烈的休闲性和轻松性不断点击着东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对上世纪80年代乃至现在的文化走向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也从中突然发现,深刻不是文艺的唯一要求,轻松的文艺也一样能达到表现美好和净化心灵的作用。

邓丽君从14岁步入歌坛,以一首“何日君再来”风靡整个华人地区,她的歌绝少“铁板铜琶式”的“大江东去”之豪唱,绝大部分的词曲小令,都是直接来自于民间的俗词俚曲,多为脱口而出的即兴之作。《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一水隔天涯》、《漫步人生路》、《又见炊烟》等等。歌吟的都是最朴素、最真诚、最动人的生命欲望和情感渴求,奔来眼底的都是男欢女爱的动人意象和最堪留恋的人生瞬间。邓丽君是一个温柔典雅、亲切随和的邻家女孩,唱起歌来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总是不紧不慢,不愠不火,起承转合,恰到好处,那余音不绝的背后却是一片似水像雪的柔情,清洌而透明……

邓氏唱腔继承了上海30年代的那种风花雪月式的轻、软、嗲等特质,又辅以台湾琼瑶式的浪漫、温柔和深情,再加上中国古典的含蓄和优雅做底蕴,使她的音质听上去如此舒服和平缓,仿佛就是在做一种心灵上的按摩和抚慰。尽管其歌其唱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但她既不逊于古人也不落后于来者。浅吟低唱之间,“别有一番滋味”,既弘扬了周璇式的上海风情和妩媚,也汰去了那种小女人味和小家子气,听起来要大气得多、动听得多;与许多港台和内地通俗歌手相比,也许没有她们那种时尚和现代,却比她们更清纯、更天真、更自然。邓丽君的歌是一种体贴的歌,一种亲切的歌,一种温柔的歌,但温柔得有点“霸道”,甚至有些“可怕”,这不仅指她歌声中蕴含着一种力道和韧性,更是因为无数的人听到她的歌声,就觉得心灵被真情填得满满的,无法再给其他歌手留下插足之地。

邓丽君的感情世界一如她的歌曲般细腻、温婉,她像其他青春女子一样真心地期待着美好的爱情,每次都是真情付出,每次都以伤心结束。纵使浪漫传闻不断,与“马来西亚糖王”郭孔丞相识是她公开承认的一段。郭孔丞是香港香格里拉集团董事长,可谓名门望族之后。1981年,邓丽君与郭孔丞秘密订婚。已经期待着步入婚姻殿堂的邓丽君再也没有想到,来自郭孔丞家族的职业偏见和特殊条件再次击碎了她那颗待嫁的芳心,这段美丽的邂逅最终还是没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但这位外表柔弱的女子却处变不惊,镇定不乱,内心非常勇敢和坚定,正如她自己所说:“爱情再多一点也不怕”。可以说,爱情的坎坷路并没有使她的事业裹足不前,反而愈措愈勇,矢志不渝,甚至为了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自我,她努力学习并掌握了多种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纵使遭遇“假护照事件”的重大挫折,仍然坚持以柔美多情并浸润肺腑的独特演绎,时刻不懈地把许多听众带进了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然而,天不随人愿,红颜遭天妒,才女多薄命。1995年5月8日,因哮喘病发,邓丽君猝逝于泰国清迈,享年42岁。消息一经传出,立即震惊了整个东南亚,也令整个华语歌坛黯然神伤。3天后,邓丽君的遗体返抵台湾,各界人士前来参加告别仪式,她穿着她最爱的粉色旗袍,戴着母亲送她的珍珠项链……如今伊人已逝多年,没想对其死因却争议不断,特别是随着台湾作家平路的长篇小说《何日君再来—大明星之死?》的出版,网络、电台、报纸、杂志等,再次掀起了探究邓丽君死因的猜想风暴。有人甚至认为,邓丽君生前曾和保罗吵架,邓丽君是被气死的,尸体的左面颊明显有一个巴掌的痕迹……果真这样死去,那真是太可怜了!作为歌坛巨擎她有着太多的不幸,可以说缺憾随处可见,一旦这种“气死”的论断成立,对于她的人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红尘多作弄!命兮运兮?痛兮苦兮?总不禁让人悲从中来,我们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专程赶到台北北郊的金寶山墓园。

金宝山墓园规模很大,沿着蜿蜒的山势,分布许多的区域。当时邓家有感於歌迷的热情,对墓地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最终觉得这里风光秀丽,便决定将邓丽君安葬在此,并以其本名“筠”为题兴建了“筠园”。“筠园”与大多数墓园的肃穆有所不同,它特别强调这里不过是情歌佳人的短暂栖息地,其设计处处让人们感觉到,不是来探访一位已经逝去的歌者,而是在瞻仰一位撒播快乐的天使。所以我们一走进“筠园”,就首先看到嵌刻在地下的一个有十个音阶的大键盘,充满着音乐的灵感和创意,人们可以在琴键上踏出美妙的音乐,记录心路的历程。园内还设有自动点唱机,里面保存有10首邓丽君的成名曲,包括“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等脍炙人口的好歌,供游人以己之需,听其所喜。四周还安装了现代音响,循环播放邓丽君生前所有的歌曲,她那甜美、柔情、令人陶醉的歌声在墓地间缭绕,在游人心中激荡。“筠园”的花坛中央,矗立着邓丽君的全身雕塑。长发飘逸,抬头仰望,面带笑容,张开双手,仿佛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抑或是感谢八方来客,其情其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沿着甬道再往前走,就到了墓地。中间镶嵌一张邓丽君年轻时的彩色照片,光彩照人。棺盖上面是一尊卧像,左右手交叉于胸前,深情地凝视人间。她的模样还是那么迷人那么安详,似乎她从不曾衰老,永远是美丽温柔贤淑大方的形象。棺盖的右边,立有一块巨石,上篆刻宋楚瑜的题字“筠园”。邓丽君墓前摆满了鲜花,这些花永远都是新鲜的,因为永远有她的歌迷把她生前喜欢的花送给她。

我们虽然没有亲眼见过邓丽君,但不知为什么当时反而在心中涌动起一种“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的温暖和感动。我们深情地鞠躬,深情地献花,深情地流连,感恩这位天国歌后给人间送来甜美而优雅的歌声。当我们要离开这里的时候,在宁静的山峦之间,忽然回荡起一丝熟悉的旋律:“问花花不言,问月月不语,寄语多情人,莫为多情戏,春来无消息,春去无痕迹,寄语多情人,花开当珍惜。”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时的风好像失去了犀利,不再寒冷刺骨,迎面而来的是草长莺飞,绿水青山,春意盎然浓几许!邓丽君用歌声推开了一扇又一扇春天的大门,完成了一份又一份情感答卷,绵延和回味在人们心头常常是蓝天白云,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她多情抱月化作春风,人们却在思绪云外不舍倩影,柔和、自然、甜美、清澈、干净、圆润是她永远的定格,她并没有走远,人们也不相信她走远。“今宵离别去,何日君再来”……

猜你喜欢

歌坛邓丽君
我所崇拜的歌坛作曲“四大家”
全球首发!“酒是这样——邓丽君品牌酒上市发布会”盛大举行
“南京邓丽君”李家华:唱着“君歌”走世界
新时期歌曲创作漫话——歌坛“西北风”时期的歌曲创作(下)
新时期歌曲创作漫话——歌坛“西北风”时期的歌曲创作(上)
邓丽君的清迈“小城故事”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陈佳《又见邓丽君》
当代歌坛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