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要注重句的把握
2009-12-01李政
李 政
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整体。在构成一篇文言文的字、词、句、段中,句、段相对于字、词而言可以构成具体的语境。其中,句是文言文中最基础的语境。因此,进行文言文学习,首先要抓住完整的句子。
一、强化朗读完整文言句子的习惯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没有关注句子的完整性,即学生在看文言文时,首先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完整的句子,而是一个个小分句,没有注意到前后分句间的意义联系,更没有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语意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读不懂文言文,首先在于读不懂句子。读不懂句子,障碍在于如实词、词类活用、省略等语言问题上。但从文言文学习角度看,学生文言文的阅读习惯才是首要问题。现在的文言文,虽然已经加注了标点,但学生没有形成看完整句子的习惯,阅读时没有自动补足省略的习惯,缺乏对句子的整体感知。这种不良阅读习惯使词语意义推断、句子理解成了空谈,不能实现原有知识积累的再生产,由原有知识推理新知识的能力受到限制,甚至缺失。原本能够在整体阅读中解决的词语问题,也成了阅读中的障碍。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每篇文言文新的语言学习点并不多。因此,在文言文语言学习中,首先要抓住句子,改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不看完整句子的习惯,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纠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采用每个完整句子读两遍然后再往下读的方式,强制学生关注句子的整体性,因为完整的句子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语境。在此基础上,检查学生补足句子省略内容的情况。这样,只要单个的句子读懂了,段的理解也就没有问题了。就一段文言文而言,在学生的头脑中,陈述对象是清晰的,句与句的衔接是流畅的。如《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中对“应节”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补足省略,陈述对象就清楚了,关注一下句子的完整性,学生就能理解:促织是听了音乐后在那里跳舞,那么“应节”就应该是“随着节拍、和着节拍”的意思。 又如《伶官传序》中,“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指什么?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把握上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语意联系,学生就不难理解“人事”是指“人的作为”。
强化学生朗读完整句子的习惯,是一个实践、再实践重复运用语言的行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对文本的关键段落,或是有重要句子的地方,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看完整句子的习惯。
二、抓住文言句子进行学习鉴赏
语言的理解是文学品味的关键,文言文鉴赏要抓关键句子。文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个句子,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会牵涉到文章的主旨、结构、内容、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甚至文章标题。文言文中的关键句子,一般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深刻的句子,在写人叙事、摹景状物的文章中有点睛之效的句子,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提示作用的句子,以及有独特作用的句子等。
1.抓住点明题旨的句子,快速把握文言文文本。例如《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只要抓住这一句,就能快速把握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又如《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全文的主旨句,这句话针对石钟山的得名由来,以反问的形式表示充分的肯定,抓住了这个句子,就抓住了全文的内容。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生活深化理解。在文言文语言学习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领悟民族风尚、文化背景等之处,从而消除学习障碍,最终理解文言文作品遣词造句、意蕴风致的精妙之处。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含有教育意义,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在现实中却不易实现。教师可以直指学生心灵,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父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讨论怎样做才是“教子有方,爱子得当”。
3.抓住表达精美的句子,通过改写品味语言之美。改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鉴赏活动,目的是通过改写能更好地再现原文意境的“美”与写作手法的“巧”。这里的改写,不同于文言文的翻译。古文中存在许多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我们都可以对其进行改写。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有一个“窥镜”的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以加强对人物的感性认识。又如苏轼的《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们可以将此段改写成现代汉语,通过对文段的准确理解,适当地添加一些文字,运用恰当的修辞格,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将原文的意境与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充分领略到文章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4.抓住涉及文化背景的句子,深入理解文言文文本。《兰亭集序》中有“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句话,字面解释并不难:“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好之事物,寄情其中,放纵无羁地生活。”但如果仅这样理解,就失之浅薄。这句话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根源的。东晋王朝建立之后,士族势力特别强大,处在这种环境中的文人、知识分子,一方面虽不放弃对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却渴望在精神上获得更大的解脱。他们的生活态度较前人少了些狂诞,多了些优雅与从容。此时的士大夫们对玄学清谈和山水自然有着特殊的爱好。尚玄学清谈表现了士人的智慧风度,好流连山水自然体现了士人追求脱俗、标榜优雅从容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正反映了士人在政治上无法实现自身抱负的情况之下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这样结合背景进行讲解,就比单纯的文字释义丰满、有意义得多了。
5.抓住独特作用的句子,多角度深入思考文言文本,或者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考,或者从表现人物形象方面思考,或者从结构内容方面思考等。如《烛之武退秦师》最后一段,重耳说:“因人之力量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表现晋文公的英明与睿智,但是,作者写这些,与烛之武有什么联系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可以读出:作者不仅在表现晋文公,而且用晋文公来印证游说的成功,表现烛之武眼光的独到。又如《勾践灭吴》最后一段对战争的略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重在表现勾践灭吴的必然性,而不是战争本身。
总之,抓住在文言文中有独特作用的句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和文言知识的掌握,调动学生的思维,根据上下文或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鉴赏文言文的文言之美或言外之意。
三、应对高考,注重文言句子的翻译训练
句子翻译是高考必考点,也是学生容易丢分的地方。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文言句子翻译训练,强调学生动手训练。
在文言句子翻译上,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随意性大,有时虽然句子意思翻译对了,但还是没能得分。这与文言句子翻译的评分标准有直接关系。评分标准强调的是字词句的落实与准确,得分点设在具体的语言点上。这样的标准,实际上是与文言句子的鉴赏相冲突的。文言文句子鉴赏讲究的是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虽然以语言为依托,但学生却更醉心于古代文化的魅力,句子鉴赏越有层次感,越有深刻的意蕴,学生越容易“得意而忘言”。一句话,文言句子翻译属于文学鉴赏的语言层,而文言句子鉴赏则处于现象层和意蕴层,二者属于不同层次。
有鉴于此,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应当注重动手训练,回归到文言句子的语言层,以抵消文言句子鉴赏对应考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适应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评分标准,提高自身的应考能力。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