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共和国的阳光雨露下成长:从学徒工到全国技能大师

2009-12-01代旭升刘平平顾永强

就业与保障 2009年10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革新井筒

代旭升 刘平平 顾永强

我是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的一名高级采油技师,2008年荣幸地成为一名“全国技能大师”。1972年12月,我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来到一片盐碱荒滩的胜利油田,成了一名采油工人。我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完全是在共和国的阳光雨露下得到了茁壮成长。

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油田,它的发现和开发,有力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也一直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并且滋养了我的身心。37年来,我没有离开过采油队,是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沃土,把我从一名学徒工,培养成现在的采油技能大师。

我刚参加工作是在东辛采油厂采油16队。这个队在偏远的永安油区,队部是几栋破旧的“干打垒”,四周是一人多高的芦苇,周围没有一棵树,30多口油井分布在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的“干打垒”阴暗潮湿不说,遇到下雨天,屋外大下,屋内小下,如果是夜里,几个人只好挤在一张床上眼睁睁挨到天亮。说心里话,我当时真有点后悔来油田。

不久后的一次亲身经历,让我的思想认识转了弯。那天,我们班最偏远的油井永12-2井蜡堵了,班长李友森带着我们一起去攻蜡。班长亲自操作压钢丝这个技术活,让我们几个摇绞车。压钢丝不像摇绞车,几个人可以轮换摇,摇一会儿就能休息一阵。同班的师傅几次想去替换班长,他都坚持不让。他说,这口井是高产井,蜡堵得比较厉害,还是我来吧。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吹在脸上如同刀割,可班长站在井场上就如同钉子,一干就是5个多小时。由于站得时间太长,最后班长一下子摔倒在地。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亲眼看到了石油工人是什么样子的,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是铁人精神。这些并不遥远,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们班长的身上。从那以后我暗下决心:要像班长那样,当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

当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并不容易。刚参加工作时,全队有30多口油井,分散在方圆十几平方公里,巡一趟井至少要两个多小时。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天,每8小时就要给油井清一次蜡,好清的要三四个小时,遇到难清的井,常常是几个人轮换着干,一干就是两三天。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这样那样的技术难题,我时常琢磨:怎样才能找点窍门,让大家少吃点苦呢?也就从那时起,我有了小改小革的想法。

1987年,我在采油队负责一种新式抽油机管理工作。为了保证抽油机正常运转,我们都是爬到4米多高的顶部加油,爬上爬下,人难免有个闪失。怎样才能使操作又方便又安全呢?我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研制出气压式加油包,获得了油田技术革新成果四等奖,并在全油田推广应用。

我看着不少油井被废弃在荒郊野外,心情始终不能平静。心想“把这些井里的原油捞上来,就是效益,就是提高采收率!”工余间隙,傍晚遛弯儿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沿着小区周围的巡井小路,查看废弃油井的状况。“人总不能钻到井筒里去捞油吧!”一个客观而又现实的难题摆在我的面前。为琢磨捞油方法,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还专程到采油院、设计院拜访专家,寻找井筒捞油的方法。

多方求证让我对捞油加深了认识。随着能量恢复,地层的原油渗到井筒,就会顺着油管举升到一定高度。此时一般会采用下抽子到井筒,用提捞的方法采油。可是,一旦抽子不慎下井过深,负荷就会急剧增加,要么卡死在井筒,要么拔断钢丝绳,不但捞不到油,还可能造成事故。

一段时间,我一闭上眼睛,那闲置的油井就浮现脑海。我再也呆不住了,急得嘴上起了泡,熬得眼睛布满血丝,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在井场做试验。

一天夜里,我梦中乘着小船,顺着井筒的方向,到了千米之下油层,终于见到了地下的“油龙王”。灵感来了!设计一个泄油孔,抽子上部的负荷不就降下来了吗?我赶紧披衣下床,麻利地画了起来,一张“自动泄压式凡尔抽子”的图纸很快展现在眼前。很快,一种新式捞油成为现实。

1993年10月,采油二矿在边远地区一连打了十几口新井。当时,附近没有气源点火加温,到冬天,这些管线隔三差五“灌香肠”,影响原油正常生产,需要大批的人力、物力疏通管线,干部工人们天天担惊受怕。

作为一名现场管理者,去总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要是能研制出一种加热装置,该多好啊!

“别异想天开了,油田有名望的人都解决不了冬天堵管线难题,你一个工人技师能行吗?失败了,你的面子往哪里搁!”面对一些人的劝说,我却没有动摇。

正是三九严寒的季节,我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一口井和另一口井之间。夜深人静,去一个人躲在屋里构思、研究,设计草图。9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脑子里全是流程和图纸,就连梦中都做着试验。

经过上百次的计算、设计和试验,“JN-150型节能电加热器”问世了,人们紧绷的神经放松了。我特别高兴,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多学知识才能多采油,开发油田必先开发心田。我要做一名懂技术、能革新的采油工人。

2007年4月,我研制的“液压式调平衡装置”顺利通过胜利油田专家组鉴定,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如今,两个娇小的采油女工便能轻松调平衡,同时还提高了安全系数,实现了采油工人技能操作上的一次飞跃。

几十年来,我就铆足了劲、拧紧了发条,围绕原油上产实际,搞革新创造。凡是原油上产中的难点,都是我革新创造的重点;生产建设中的问题,都是我革新创造的课题,先后研制出电加热器、组合式皮带轮等80多项技术成果,有1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中“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不仅解决了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我被聘为油田首席技能大师,200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一名“全国技能大师”,累计创效1亿多元。

我作为一名只有初中文凭的普通石油工人,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好的政策,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也离不开自己多年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我想,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想当一个最好的工人,就要像当年打钢丝结一样,得天天咬牙坚持学本领长知识,一时一刻也不能懈怠。要有对自己岗位的高度责任感和热爱,对事业的一往深情,才能真正做出些事情。

现在,油田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住上了楼房,甚至买了私家车,周围的环境再也不是光秃秃一片,居住的小区一年四季有绿色。工作中也不像以前那样人拉肩扛,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不但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我想,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一个人的创新思想不可丢。油田给我们提供了革新创造的沃土,我要继续瞄准目标不放松。只要能为油田稳定发展做出贡献,即使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我也毫无怨言!

今年3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了我在创新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我想,只要有志气、肯钻研、下苦功,一线工人照样能成名成家,照样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人物简介:代旭升,1955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72年在胜利油田参加工作,现为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全国技能大师,东辛采油厂高级采油技师。

参加工作37年来,代旭升一直坚持革新创造,先后自主完成技术革新成果80多项,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经济效益1.06亿元;曾荣获第九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山东省十大工人发明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2008年以来,先后五次进京,受到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革新井筒
胜利油田:“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以胜利油田为例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矿井井筒煤柱开采技术措施
煤峪口矿西三井筒提升中心的测定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复杂地段副斜井井筒施工方法的选择
洛伦兹曲线在胜利油田开发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