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若干思考
2009-12-01武磊
武 磊
摘 要: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是产业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产业转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层次;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准产业转型的资源定位;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推进产业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枯竭;产业转型;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5—0069—03
我国目前有资源枯竭型城市50多座,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118个资源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矿山已步入中老年期,四分之一以上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研究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针对焦作市近年来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的现实,通过长达3年多的连续追踪调查,对焦作市产业转型成功实践的基本模式作了系统探讨和深入的理性思考,提出了可资借鉴的观点与结论,以期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模式。
一、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产业转型是培育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所谓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主体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长期开发,目前这类城市大多资源已日趋枯竭,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增长乏力,有的甚至开始衰退,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威胁。只有通过产业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摆脱对原矿产资源的依赖,启动资源型城市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转型是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压力的突破点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形态单一的突出矛盾。其中,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两头小、中间大”,呈“纺锤”状畸形发展;产业层次低,在二产中采掘及相关产业占主导地位,基础原材料产业、资源消耗型、重污染型产业所占比重大;产品档次低,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低端产品多。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及加工。多数资源型城市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在30%以上,相当多城市超过50%。随着城市资源的日趋枯竭、大部分矿山逐步破产以及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减人增效,资源枯竭型城市承载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唯有实现产业转型,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以此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逐步解决城市就业压力。
3.产业转型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过度开采,造成土地塌陷,水资源破坏,矿山堆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不良状况。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每年85%的工业废弃物来自矿山开采。依托能源、资源而发展的高耗能工业,在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造成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极不和谐,严重制约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着突出的产业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就必须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把经济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的轨道上转变过来。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在实践中往往面临诸多障碍,表现如下:一是发展理念落后。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矿山企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重,进入市场相对较晚,长期以来依托资源、靠山吃山的思想惯性比较大,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差,拼资源、拼人力的观念根深蒂固。
二是人才、技术、资金相对匮乏。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矿山企业集聚了大量人才、技术和较为雄厚的固定资产投资,但一方面,这些人才、技术和固定资产投资局限于资源开采和加工,专用性比较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原有技术人员难以发挥作用,大量的生产设施也难以派上用场,成为沉淀成本,造成人才、技术、资金不足。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多数资源枯竭型企业效益下滑,又造成人才和技术的流失。这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产发展新兴产业受到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瓶颈”约束,尤其是缺乏高新技术、缺乏高科技人才。
三是产业关联度低,选择新项目难。资源开采和加工型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产业关联度弱,扩散效应差,这种高度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刚性,这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选择转产项目、发展新兴产业难度较大。
四是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一方面,资源枯竭型城市亟待上项目转产,另一方面,又因为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容量饱和,新上项目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制约,发展空间变小。
五是城市功能不完善,集聚生产要素能力弱。资源型城市都是依矿而建,建市之初缺乏系统规划,布局分散、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历史欠账多。这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不具有综合性城市的禀赋,服务功能弱。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使资源枯竭型城市背上了“黑、脏、差”的恶名,在地区间竞争中处于劣势,吸引外部投资相对较难。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就必须谋求出路,突破障碍。
同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河南焦作市也曾面临“矿竭城衰”的威胁,但是,焦作市通过多年来努力推进产业转型,逐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模式。
“九五”后期,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焦作煤炭生产主体企业—焦作煤业集团,连续关闭破产6对矿井,陷入困境。与之相关联的大批企业开工不足,加上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原因,全市资源型工业效益下滑、亏损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1999年,全市GDP同比下降13%,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24%和12.2%。“九五”期间,焦作GDP年增长率仅为3.5%,失业率高达5%,资源枯竭和高失业率使焦作经济几乎滑入谷底。在这种困境下,1999年,焦作市作出了“依靠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战略决策,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产业稳步转型。焦作市的成功实践模式表明,产业转型必须作长期规划,循序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重视科技的支撑作用,善于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培育接续和替代产业,要坚持产业转型与城市转型同步推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吸纳和积聚各类生产要素,推进城市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搞好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转型的根本途径
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科技知识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类型,避免基础原材料产业、资源消耗型产业、重污染型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加速资源依赖型城市向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转变,推进产业转型。二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和人才观念的创新转变,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加快实施,增强人们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调动人们学技术、学本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劳动者大力投身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毋庸置疑,搞好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转型的根本途径。
焦作市在推进产业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措施,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资金,积极支持晶体材料、丙烯酰胺、免疫试剂、冰晶石等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扶持发展了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技术等新兴产业。截至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4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到163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7%,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焦作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十五”期间,以单一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由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转变,由煤炭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由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转变为重点,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工艺和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市18家重点骨干企业通过科技嫁接,到2003年时销售收入绝大多数比1999年翻了一番。能源、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工、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总之,实现产业转型,摆脱对城市资源的依赖,从根本上讲,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由资源主导向科技主导的转变。
三、因地制宜,找准产业转型的资源定位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质是一个城市资源和比较优势重新选择的过程,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找准自己的资源定位。焦作市正是善于发现自身独具特色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和农业优势,才确定了正确的转产方向,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成,使资源和优势转化成了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同样,大庆市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阜新市通过“退二进一”,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转型,都是因为找准了自己的资源和比较优势。这就要求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模式。
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有130公里的南太行山脉,沟壑纵横、绝壁险峰、峡长谷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同时焦作还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堉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故里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1999年开始,焦作把目光由地下煤炭资源转向地上山水人文资源,先后投资35亿元,用于景区开发和景观道路建设,开发了云台山、青龙峡等“五大景区”和韩园、焦作影视城等“十大景点”,通过强化服务,宣传促销,短短数年,使焦作山水声名鹊起,催生了闻名全国的“焦作现象”。2006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3.97亿元,占GDP比重由1999年不足1%增长到10%以上,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焦作市是全国三大粮食高产区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在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的同时,焦作市又把目光瞄向可再生的农业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加工、四大怀药加工、皮毛制革加工和林纸加工为主的四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成为又一支柱产业。总之,焦作经济以五大支柱产业形成和旅游业的异军突起为标志,基本实现第二次产业转型,摆脱了过去对矿产资源的依赖。
四、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推进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离不开城市的内生力量,但外部力量的推动是加速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当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为产业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在依靠自身力量转型的同时,焦作市积极扩大开放,努力借助“外力”。通过开展“效能革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成为中部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招商引资,美国爱依斯、英国联进、英国吉凯恩、韩国电力公社及中国昊华集团、深圳健康园、内蒙古蒙牛集团等多家世界和国内知名企业投资焦作,发展电力、医药、食品等工业,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2005年,全市利用市外国内资金214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底,利用外资60 116万美元。外来投资为焦作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转型。
五、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来讲,必须着眼长远,作长期规划,既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注意科学引导,循序推进,在不断转型中寻求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发展。
焦作市产业转型的实践也说明这一点,尽管焦作产业已完成了“华丽转身”,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比如,基础原材料所占比重仍然较高,每万元规模以上产业增加值5.2吨标准煤的能耗,还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等,说明焦作产业转型任务仍然很重。为此,焦作市政府重视宏观引导,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由工矿型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转变。“十五”期间,焦作投资231亿元,相继建成了“十纵十横”城市道路框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完善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规划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两个工业集聚区,为提高产业集聚度搭建了平台。围绕把焦作建设成为辐射豫西北、晋东南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建成一批大型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以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级文明景区“四项创建”活动为载体,关停一批严重污染企业,使笼罩城市上空几十年的黑色烟尘终于散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拆除违章及影响景观的建筑240多万平方米,新建了广场、公园、游园等绿地300多处,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9%、41.2%。焦作的服务功能和城市形象有了较大提升,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新型综合性城市转变,经济从低速徘徊中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总之,要通过政府宏观引导,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工作,引导企业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良性循环,推动资源型城市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波,尚瑞.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实选择[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3):23—25.
[2]宋晓梧.大力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6,(7):10—12.
[3]田苗,武友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证研究[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6,(6):45—49.
[4]刘玉劲,陈凡等.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分析框架[J].东北大学学报,2004,(6):184—187.
责任编辑:伊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