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研究

2009-12-01侯远长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特色科学

侯远长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立论基石之上的,是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它的全部思想观点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修正、补充、发展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理论轮廓、框架结构和主要观点等丰富内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5—0032—06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发展是体,科学是魂。科学发展观汇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从理论体系的新视角研究科学发展观,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与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肩负着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二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国家的繁荣强盛。在实现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即新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两个凡是”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选择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由此,就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定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到党的旗帜上。伴随着实践的深化和理论认识的升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1.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由此,社会主义概念就赋予它“三结构”的内涵:科学社会主义是思想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后,一直沿用这种看法。党的十七大报告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科学内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旗帜”、“道路”、“理论”、“理想”、“制度”五层结构组成,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统一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文化上,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在社会形态上,就要发展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用“旗帜”指引方向,用“道路”坚定立场,用“理论”作为指导,用“理想”凝聚力量,用“制度”作为保障。

2.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13年的探索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13年的探索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在党的旗帜上,并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将其写到党的旗帜上,并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中共十七大报告集中全党的智慧,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三大理论成果的主题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主题,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布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党的十六大部署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提下,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三位一体”的布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又好又快的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不断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部署,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文明形态在30年的实践中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两个文明建设阶段,以党的十二大为标志,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协调前进。二是三大文明建设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继两大文明之后,江泽民同志又提出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一致。三是四大文明建设阶段,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四大文明”建设格局。这“四大文明”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

5.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毛泽东时期的“运动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改革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又采取了“三位一体发展”的模式,围绕着经济建设,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阶段适应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的创新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中心,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主线是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通过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通过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6.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邓小平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称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革命,是“第二次革命”,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经验基础上,对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主要创新点有三个: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在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7.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一个崭新的理论概括,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8.丰富并创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党的十七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又作了新的表述,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一词之变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把“发展”与“历史新起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已进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新起点,就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国情、世情、党情、民情的起点,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发展布局向“四位一体”发展布局转变,“三位一体”发展目标向“四位一体”发展目标转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由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转变标志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

9.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建设上形成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三大格局。党的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观点,并把“三大建设”纳入这一建设工程的内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就由党的“三大建设”格局发展到“四大建设”格局。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的新亮点包括,一条主线、五个重点、32个字的建设目标。这就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丰富发展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涵。

10.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远大目标。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表述为: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共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根据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新要求,第一次精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领导力量、基本路线、根本任务、长远目标等,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目标作了如下描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思想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提出、形成的科学依据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形成的理论根据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形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2.毛泽东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形成的理论铺垫。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他的发展思想的代表作。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中国在发展方法上的沉痛教训,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邓小平的“改革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直接动力”的光辉思想和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3年,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以改革促发展的思想。诸如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路线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两个大局的发展思路,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精髓,阐明了发展的动力和关键,论述了发展的方针和政策等,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江泽民的“三位一体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形成的直接思想来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围绕着“三位一体”发展布局,形成了江泽民的发展思想,它对发展本质作了新的揭示,对发展地位作了新的表述,对发展战略作了新的发展,对发展阶段作了新的定位,对发动力作了新的论证,对发展主体作了新的概括,对发展机遇期作了新的判断,对发展战略作了新的部署,对发展精神作了新的总结,对发展道路作了新的设计。江泽民同志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提出、形成的现实根据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提出、形成,是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的,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立足点。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发展水平低,发展失衡问题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比较明显。其中,人口多耕地少是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出发点,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必须用发展的办法来应对。这些情况决定了我国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提出、形成的时代根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世界眼光观察到世界的新变化和中国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诸如20世纪7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和挑战,80年代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机遇与挑战,90年代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推进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敏锐观察到了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和国际政治经济大变革、大调整等新情况、新变化。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发展观也正是借鉴了国际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吸收了世界经济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而形成的。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是因为它已具备了科学理论体系的要素:世界观的基石、理论主题、理论精髓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基石

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之所以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在于这些理论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世界观基础:它们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时又对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所创新。

1.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创新了发展的世界观。第一,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基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阐明了“为谁发展”,回答了发展的根本方向;论述了“靠谁发展”,回答了发展的动力;揭示了“发展成果由谁共享”,回答了发展的最终目的。第二,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依据,创新了实践观、生产力观和群众观。科学发展观阐明了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协调性与和谐性,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界定了生产力的新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作了新的理论概括;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社会财富的享用者的一致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视野。

2.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为依据,创新了发展的方法论。第一,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境界。它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与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关系。第二,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水平。集中体现在:创新了对立统一的发展论,体现了多层面、多维度相统一的全面发展论;展现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相互适应、相互兼顾的协调发展论。第三,运用改革与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方法论的又一集中体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这一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用改革的办法化解矛盾,用开放的思维应对挑战,用理论武装的头脑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主题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归纳起来就是“科学发展”四个字。“科学发展”表明:科学是魂,发展是体,魂要附体,魂体统一,才是发展的大智慧,社会前进的大规律。科学发展这个理论主题就是一条红线,一切都围绕着这条红线而展开,一切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而论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问题,揭示了大发展一切都有,小发展半无半有,不发展一无所有的真谛,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当然也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精髓。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发展完善这个理论体系:一是要继续解放思想,破除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二是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三是继续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四是继续坚持求真务实,发展思路要新,发展方法要活,发展作风要实。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就其内容而言,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理论轮廓、框架结构、主要观点等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可概括为“四个一”,即一条主线,一个核心,一个基本要求,一个根本方法论。一条主线就是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把发展概括为“第一要义”,要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民为先,站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这一基本要求,就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要求。一个根本方法论就是统筹兼顾。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其余三项都是围绕着发展这个主线要求展开的。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价值标准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体现着科学发展的政治立场,指引着科学发展的前进方向,贯穿其他三项之中。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的战略方针,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桥”和“船”,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

一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如以人为本理论、发展第一要义理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统筹兼顾理论等,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科学发展。这个层次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总论。二是指导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思想层次。如发展战略论、和平发展论、和谐发展论、发展道路论、发展路线论、发展布局论等,体现了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文明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展现了“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坚实的支撑。三是指导发展的实践层次,如发展方针、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机遇等。这些理论层次的思想观点充分体现了实践特色、创新特色、时代特色等,展现出时代性、人民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逻辑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等特点。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归纳起来共有17论。

1.发展旗帜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发展道路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发展精髓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4.发展主题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发展要义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6.发展核心论:以人为本是党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7.发展要求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发展方法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9.发展中心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0.发展战略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1.发展动力论: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2.发展布局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

13.发展机遇论:抓住战略机遇期、用好发展机遇;

14.发展路线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发展目标论: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6.和谐发展论:协调发展、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

17.和平发展论: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责任编辑:思 齐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科学拔牙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