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之王的换代之路
2009-12-01李伟
李 伟
1959年阅兵,32辆国产59式坦克驶过天安门广场。那时候,能够生产坦克的国家不过十余个,而现在这个数字也只有20个左右。坦克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技术系统,其生产工艺并不亚于飞机制造,它的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准。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坦克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代,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ZTZ99坦克方阵
中国坦克每次大的发展都和“过天安门”有关,这形成了一种有趣的联系。宽阔的广场似乎是这些钢铁雄狮的最佳秀场,履带、钢铁与巨炮构成了最佳的军事美学符号。
1959年阅兵,刚开下生产线的59式坦克接受了检阅;1984年阅兵,引进西方火炮技术的79式坦克引起广泛关注;如果不是1989年阅兵被取消,我国第二代主战坦克——80/88式应该粉墨登场;在1999年世纪阅兵中,坦克洪流中出现了我国第三代坦克——ZTZ99的身影;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99式坦克单独编组为一个方队通过了天安门广场。
1999年的阅兵一共有个三个坦克方阵。第一梯队由88B主战坦克构成,88B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国产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基本型。第二梯队是由88B型的改进型——88C主战坦克构成,它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准三代”主战坦克,目前已经量产并列装我军主力装甲部队。但最大看点“隐藏”在了第三梯队中,第三梯队是88C式主战坦克和中国最新型99式(当时型号为98式)主战坦克的混合编队。ZTZ99坦克是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当时尚不能组成完整的编队。从屏幕上一闪而过两种坦克,从外形很难被轻易分辨,尽管“隐藏”在88C式坦克中间,但99式坦克的出现仍然引起了巨大轰动。作为我国第三代坦克,它的总体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更重要的是,99式坦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主战坦克研制方面具备了完全的独立自主开发能力。
在这10年间,99式主战坦克经过了不断完善。第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王哲荣认为,99式主战坦克就现今的整体水平而言,可以排进世界前三名。就坦克的火力而言,99式坦克目前是最强的。99式坦克发射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美国M1A2主战坦克在2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为810毫米,德国的豹ⅡA6主战坦克约为900毫米,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为650毫米,这一项技术指标无疑是99式坦克居于领先地位。
99式坦克的防护水平也不输于西方主流水准。99式坦克炮塔正面的防护达700毫米,车体防护能力相当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如果在炮塔和车体上加装新型双防反应装甲后,抗装甲和破甲弹的能力可达1000~1200毫米。美国的M1A2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德国的豹ⅡA6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8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日本的90式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00毫米和560毫米的均质装甲,由此看来,99式主战坦克与西方坦克的防护水平基本在同一层次上。
99式坦克的短板是机动性。99式坦克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达7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无论与M1A2、豹ⅡA6或者90式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随着我国新一代大功率1103千瓦(1500马力)发动机的研制成功,这种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99式坦克的成功意味着一套工业、信息技术的整体突破和升级。北方车辆研究所的所长毛明曾经说:“通过对ZTZ99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我们积累了经验,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主战坦克研制方法,并开展了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坦克装甲车辆的各个分系统,尤其在机械化和资讯化系统方面,我们拥有大量的技术储备。一旦国家需要,我们就能迅速开发出比ZTZ99式主战坦克更先进的主战坦克。”
“为坦克服务”
新中国成立60年,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代59式坦克诞生50年。在此期间,冷战铁幕与国内的政治运动都对国内坦克研发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1949年的建国阅兵仪式上,毛泽东检阅了新中国第一支坦克部队。这支部队有2个战车师、1个战车团。全部410辆战车,包括日制95式、97式、100式坦克,美制M3、M4坦克以及“水牛”式水陆装甲输送车。许光达将军作为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的首位司令员曾经说过,“我们的总任务是要建立一支坚强的现代化坦克部队,要树立永远为坦克服务的思想”。他在给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三年内(至1953年底)“为装备1000辆坦克而奋斗”。
1950年中国向苏联采购了10个战略坦克团的装备。包括300辆T34中型坦克,60辆IS2重型坦克。T34是苏联的明星武器,在二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到了1953年底,中国装甲兵部队已经拥有了2246辆坦克。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坦克制造厂在包头开工建设。按照中苏双方的协议,援建厂将生产T34中型坦克。但不久就改为比较先进的T54中型坦克,到了提供产品图纸时,又改为更先进的T54A中型坦克,而T54A几乎是当时苏联陆军最先进的主战装备,在鄂本斯克的伏罗希洛夫坦克厂才刚刚投入小批量生产。中国的坦克制造业的起步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工厂采用的工艺和设备基本都达到了苏联同期的先进水平,为了向中国提供一些苏联国内缺少的大型精密设备,苏方甚至设法同当时尚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联系引进。
1959年,第一批国产坦克出厂并装备部队,定名为59式中型坦克。在这一年的国庆阅兵式上,标了“八一”军徽、喷了崭新的军绿油漆的国产59式坦克方队隆隆地驶过天安门城楼。城楼上的领导人向方队招手致意。伴着广场群众的欢呼声,毛泽东身边站着到访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两位领导人都在微笑,看不出他们实际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与同一时代的战后第一代坦克,如美国M48、日本61式、英国“百人队长”等坦克相比较,59式坦克在综合性能上是比较先进的。59式坦克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代坦克,也是部队装备最主要的一种车型,最多时装备超过5000辆。在世界坦克史上,59式都占有特殊地位。它是世界上少数生产总量在8000辆以上的主力坦克。大名鼎鼎的美国M1坦克产量也不过8000辆,豹Ⅱ坦克更只有3000余辆。就产量而言,59式坦克可跻身前三名。
在59式坦克装备部队后,为保持这种先进水平,并逐步实现产品由仿制到研制的转变,中国军方决定自行研制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并在1963年提出论证方案。与此同时,国际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美苏两国的战术核武器和反坦克导弹的大量装备部队,对坦克的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要求更高了。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全面提高坦克的三大性能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军事强国提出了主战坦克的概念,在具有中型坦克机动性的前提下,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达到或超过重型坦克。重型坦克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受到“极左”思想影响,研制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坦克制造业就失去了技术支持。“文革”开始后,军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经过了10多年时间,在1974年,以二代主战坦克为目标的69式坦克才正式定型。69式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性能上比59式都有较大提高,各项指标与苏联的T55式相当,明显优于日本61式。但由于研制时间过长,使原本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跨度增大与技术的发展而逊色很多,仍无法达到二代水平。这种坦克总共只生产了100辆,到部队后发现问题过多,被全部退回。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二代坦克的研发遇到了很大挫折。
1969年,珍宝岛反击战爆发。中国从乌苏里江中打捞出一辆被击毁的苏军T62坦克。坦克专家对它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T62坦克的主炮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线膛炮,而是改装了滑膛炮。这个发现令人震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坦克上应用滑膛炮。滑膛炮的价值在于初速更高,航线弹道飞行也日趋稳定,并能节省能量。专家们发现,我国的坦克技术已经有了较大落后,直到我国第三代坦克才开始应用滑膛炮技术。“文革”结束后,部队马上提出对69式进行改进。为此原兵器部委召开“784”(1978年4月)会议,讨论研制新的二代坦克,这就是后来的80/88式主战坦克。与此同时,对59式、69式坦克的改进也在不断进行中。我国第二代坦克——80/88式坦克于1988年2月正式定型。它全重38.5吨,成员人数仍为4人,在外观上与59式坦克极相像。不过由于车体稍加长,加上采用中等直径的负重轮,每侧负重轮数由5个增加到6个。在59式下线近30年后,我国第二代坦克才最终修成正果。
80/88式坦克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上比59式都有显著提高。80/88式坦克也采用了105毫米线膛炮,比59式增加了5毫米。但这种火炮的穿甲威力要比59坦克的100炮要大得多。
放慢的履带
由于特殊的时代影响,我国一、二代坦克中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断裂周期。尽管我国的坦克制造起点很高,但在二代坦克还未定型时,西方军事大国已经发展出第三代坦克。1979年联邦德国的豹Ⅱ主战坦克诞生,1980年美国的M1主战坦克出现。而当时我国还处于69式、79式坦克的时期。
80/88式坦克定型后,我国研究部门即开始转入第三代坦克研发。在国家“七五”计划中列为武器研制重点项目,“八五”计划中列为军队四大重点装备项目之一。经过近10年的研发,耗资数亿元人民币,第三代主战坦克于1999年正式定型,现已装备我军装甲部队,这就是ZTZ99坦克。
相对于二代坦克,三代坦克的性能有革命性提升,这种差别远远大于二代坦克与一代坦克之间的代沟。三代坦克的主流火力是120毫米以上滑膛炮(我国ZTZ99装备的是125毫米滑膛炮),与二代主流的105毫米炮比,动能基本翻了一倍。105毫米炮的动能为6.6兆焦,而120毫米炮为10兆焦,一发炮弹的能量差不多相当于一辆50吨的坦克从8楼坠落的动能。信息化发展带动了火控系统的技术飞跃。二代以前,坦克攻击的射击方式尚处于静对静、静对动的阶段。二战时的坦克发动攻击前也需先停止行进,才可做概念瞄准。双向稳定器的出现,是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实现飞跃的重要因素。在双向稳定器的辅助下,主战坦克实现了在行进中对目标展开攻击的可能性。只要目标一旦被锁定,其命中率就可达70%~80%。我国ZTZ99坦克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三代坦克均采用了复合装甲。复合装甲使用了诸如陶瓷类的材料,可抗射流(高温、高压的金属流,现在的穿甲导弹是靠射流来实现它的攻击性)。
就我国“守家卫土”的国防政策而言,陆军仍然是国防中坚力量。以主战坦克为主要突击兵器的陆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是能在任何条件下进行地面作战、夺取要地并保持战果的主要突击力量。在国际较大规模的冲突中,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动用了上千辆坦克。从历史的角度看,坦克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二战期间到冷战结束前,平均每15年就会有一代新型坦克出现。经历了战争洗礼,不同型号间的坦克差距巨大,原子弹的核威胁又使坦克身价倍增,经典型的坦克往往有近万的产量。
而现在,坦克大规模扩张与换装时代似乎已经过去。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西方国家已经推迟第四代坦克的研发周期,已经有30年没有出现新一代坦克了。工作的重心转向对现有装备的技术更新上。在我国,更多的努力存在于研究所中,如大功率发动机、电传动、综合传动和车体轻量化研究,新型电磁炮、大口径火炮研究和炮射导弹的研究,以及综合防御系统的研究。在必要时,这些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投入应用。
坦克的大规模更新往往与战争形势联系在一起。毕竟在和平年代,把造价几十万美元的钢铁雄狮当玩具就太奢侈了。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