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气凝聚练兵场
2009-12-01
国庆6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威武雄壮的三军将士在“八一”军旗的引领下,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盛大阅兵式的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数字化阅兵村
北京阅兵村,无论是徒步方队还是车辆方队,他们的训练都与许多数字有关。这一串串数字,也折射出官兵们塑形铸魂的不懈追求。
96米,128步,1分06秒
天安门广场东西华表的距离是96米,受阅部队徒步方队通过这96米距离的时间规定为1分06秒,而且必须不多不少正步踢出128步。每名队员的步幅和步速必须一致,每分钟走116步、每一步75厘米、距地面25厘米,这样整个方队才能走得整齐划一。
为了能够准确检验方队行进的步幅、步速,各个方队在地上均匀铺上细沙,用秒表记录方队行进速度,用尺测量每名队员的脚印。徒步方队还创造出军姿不正“照镜子”、摆臂踢腿不定位“拉绳子”、踢腿速度慢“绑袋子”、练习脚踝功“踢石子”、纠正八字脚“踩沙子”、正步绕脚尖“压脚跟子”的训练方法,以求合练时达到力美统一、刚劲潇洒的效果。
30公里、5双鞋、3.5吨铁
在阅兵村,徒步方队队员每天都要训练10个小时,行走30多公里。30多公里可与一般的行军不同,仅要求就被细化为70多条。每走一步,队员都必须做到军姿定型、踢腿定高、握枪定位、步幅定距、步速定准、转头定度;单排面要求达到“六齐”,即帽线齐、颚线齐、胸线齐、臂线齐、脚线齐、枪线齐。做到这些,必须打牢“身体练直、军姿练正、腰杆练硬、重心稳固、长久站立、上体不晃”的基本功。由于训练强度大,鞋子磨损特别快,一双鞋子几天下来就被磨没了后跟,或是被磨穿了鞋尖。因此在阅兵村商业服务区里,最忙碌的当属修鞋店,平均每名受阅队员踢坏5双鞋。
90后、1.8厘米、8公斤
“想减肥吗?想长个吗?请到阅兵村来!”这是海军水兵方队的“广告语”。水兵方队的队员都是2008年底入伍的,平均年龄只有19岁,平均身高1.78米,半数以上是独生子女。由于穿上军装不到一年,这些“90后”的士兵在军事素质和队列动作上都有差距。为了练好军姿,这些90后的士兵除了吃饭、睡觉,每天都泡在训练场上,练出了“迎着太阳40秒不眨眼、2小时不动、4小时不倒”的硬功。在阅兵村,90后的队员们还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由于每天都进行军姿练习和大强度训练,每名队员平均身高长了1.8厘米,而体重平均减少了8公斤。
0.15秒、5厘米、1478转
受阅部队装备方队由坦克方队、导弹方队、装甲车方队、通信车方队等组成,通过天安门时必须整齐得像一列火车。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车辆行进时间误差不能超过0.15秒,标齐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只有所有车辆的发动机转速一致,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在成千上万次的训练中,他们测算出发动机转速必须稳定在1478转。控制转速,关键是精确控制油门。装备方队驾驶员制作了一块10厘米长、5厘米宽的铁板放置在加油踏板上,当加油踏板踏至螺杆时,铁板被螺杆牢牢顶住无法继续加油,这样即使在颠簸的道路上,驾驶员也能精确控制油门,使发动机转速保持在1478转。为防止动力系统负荷过载,正式阅兵和平时训练,即使驾驶室内温度高达60度,驾驶员也不能开空调和车窗。因此,他们训练一天至少喝15斤水,流10斤汗。
人性化训练,女兵获发化妆品
早在国庆阅兵几个月前,位于北京近郊的神秘“阅兵村”就已经开始了高强度、封闭式管理的国庆阅兵训练。“烈日炎炎当头晒,脚穿皮靴手套戴”,“身背十字腿绑带,线拉尺量练身材”……在这些艰苦近乎苛刻的训练场景背后,各方队出台了一系列人性化举措,保障官兵的身体、心理健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炮兵学员方队在训练中出台了“三条禁令”,即:不提倡极限训练,不允许带伤训练,不出现体罚训练。一度出现的“带伤训练”和“超时训练”等情况都被立即“叫停”。
此外,由于受阅训练强度大、标准高、时间长,“阅兵村”实行封闭式管理,官兵容易形成紧张、疲劳、单调枯燥心理和烦躁情绪。对此,步兵方队结合实际从多方面着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方队饭堂是一个多功能厅,官兵既可以在里面用餐,也可以看电视,节假日还能唱卡拉OK。今年国庆受阅官兵中超过90%的是80后、90后人员,针对他们多数人缺乏生活磨练、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的现实,阅兵村开设了心理咨询服务热线。
今年阅兵方阵中有三支“娘子军”:三军女兵方队、女民兵方队、女飞行员梯队。作为阅兵队伍中的最引人注目的“娇点”,她们似乎得到了“格外”的关照。一位正在参加训练的女民兵方队队员透露:为了展现阅兵队伍中女民兵方队的飒爽英姿,方队给她们每人都发了一套化妆品,希望她们以最美的形象走过天安门广场。在华北某训练基地“阅兵村”,为照顾首批战斗机女飞行员的饮食特点,女飞空勤灶推出了若干“人性化”措施。例如,女孩爱吃炸鱿鱼、炸薯条等,食堂就购置了做油炸食品的机器;女孩爱吃甜食,食堂就会经常做一些拔丝的、糖醋的菜品;女孩爱吃辣的,大师傅们还会为她们做麻辣鸭翅、鸭掌和麻辣小龙虾等。总之,要营养也要安全,要能量也要苗条。
由于阅兵后勤保障工作以人为本,官兵们的生活、训练条件大大改善,北京沙河“阅兵村”无一名队员出现尿血及重大训练伤。受阅官兵全部都住进配备有空调、网络的隔热防潮活动板房,军营商业区内超市、银行、电话亭、照相馆、话吧等等一应俱全。意想不到的是,在食品加工区内竟然还有北京小吃“卤煮火烧”。同样,参阅的武警官兵的食堂也是“一流”的。他们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都在40元以上,早中晚三餐都是三荤三素六菜一汤,早餐有鸡蛋、牛肉、牛奶,午餐和晚餐都有禽类、鱼类和水果,夜间加餐有面包点心。此外,各个受阅方队还根据训练强度、天气变化、出汗多少,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夏季,训练场天天保障有绿豆汤、冰糖菊花茶,冰镇西瓜则是战士们的“最爱”。进入秋季,天气变得干燥,官兵的训练强度也逐步加大,又及时增加调节粗纤维谷类食物和润肠蔬果。
“子承父业”,受阅第一兵
10月1日的阅兵典礼,他高擎“八一”军旗引领三军受阅将士,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他就是三军仪仗队方队军旗手朱振华,他个头有1.88米,面廓线条圆中有方,眼睛炯亮,往操场上一站,就如同铁塔一般岿然不动。
32岁的朱振华来自河南滑县,入伍第2年就被选拔为仪仗队军旗手,与战友们共同完成了300多次迎送外国元首的司礼任务。1999年,在澳门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上,他当上了海军护旗手。10年后,经过体型、动作、心理素质等诸多关口的严格筛选,素质过硬的朱振华走上这个要求最严、动作最难、责任最大的位置——国庆60周年阅兵的军旗手。下达任务的那一天,朱振华激动得彻夜难眠,悄悄给自己写了份《决心书》,塞进紧贴心脏的衣兜。
军旗手的角色不仅是三军仪仗方队的“龙头”,也是整个受阅方队的“龙头”。“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要想整个受阅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他必须第一个做到准确无误。
“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步幅和步速必须要精准,而且军旗必须始终保持45度角高扬不变。”朱振华说,由于军旗会随着风向、风速的转换,重心也会不可预料地发生变化。“如果在5级风中前进,3.3米长的旗杆就像电线杆一样阻力倍增。”
为了练就过硬本领,朱振华开始了“魔鬼式”训练。他把旗杆里面灌满沙子,每天举着来回踢正步,反复练习45度角旗杆定位动作,一打一收,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膀子肿得有碗口粗。为了达到“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的标准,他还在手腕和小腿上分别绑上沙袋,在训练场上一招一式地体会要领。半年多下来,他磨破了6双皮靴。
如今,朱振华可以根据不同风向甩旗、端旗、展旗,达到了“人旗合一”的境界。不仅如此,他还根据心得把动作要领编成歌谣:上体保持军姿正,动作到位力度硬,扛端互换节奏好,旗面平整军旗飘,逆风甩旗旗头高,顺风甩旗防缠绕……
对于军旗,朱振华倾注了无限的爱。每次训练无论多累,收操时他总会把军旗熨得平平整整,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旗盒里。每逢闲暇时,他会通读《中国革命史》,从“八一”军旗的产生到每一次式样的演变,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三军仪仗队方队不仅是国威军威的体现,还是展示中华文明礼仪的窗口。”朱振华说。
艰苦的训练换来了国庆阅兵中的完美表现,巧合的是,朱振华的岳父程志强也是军旗手,是国庆35周年阅兵中的“第一兵”。翁婿都曾担任阅兵式中的三军仪仗队军旗手,这种机缘巧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14次国庆大阅兵的盛典中也仅此一次。
首批战斗机女飞行员的多彩人生
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中,我国首批16名歼击机女飞行员驾驶教练机拉烟飞过天安门广场,成为阅兵中的一大亮点。
她们是我国第八批女飞行员,2005年,从20万名应届高中女生中选拔出35人,4年过后,经过空军航空大学基础教育训练、初教机训练和一年高教机飞行,最终剩下如今的16人。此前,中国空军从1951年开始培养的七批女飞行员全部为运输机飞行员,这16人成为我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从而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英等国之后少数拥有歼击机女飞行员的国家之一。
“能够培训歼击机女飞行员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空军某飞行学院副院长、特级飞行员姜明说,“这也是我国飞行员选拔、培训体制一个质的飞跃。”今年4月2日,16名女歼击机飞行员从某飞行学院正式毕业。5天后,她们进驻华北某机场开始阅兵训练,68小时后即实现陌生机场首飞。王保群政委说:“她们将开创多个第一——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首次歼击机女飞行员飞过天安门受阅。参加国庆阅兵,对于这些歼击女飞行员的飞行生涯来说,意义重大。”
动作细腻,有时飞的比教员好
9月7日,淅沥的小雨临近中午终于停歇,天空依然阴沉沉的,女飞行员们乘坐大巴开往一公里外的机场准备开始飞行。“这种天气是训练的好机会。”她们选择某机场驻训,原因之一就是这里低气象天气比较多。天气晴好的时候,为了模拟低气象条件,女飞行员们就将飞机座舱前沿遮上,单纯依靠仪表飞行,临近地面50米时,才拿开遮挡罩驾机着陆。“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帮了不少忙。”张晓佳说。某型飞机仪表相对落后,她们就加装了先进导航设备,可以辅助飞机在恶劣气象条件下降落。“如今,我们已经练到可以在100×1——也就是云底高100米,能见度1公里的复杂天气情况下,米秒不差,安全无误到达。”她说。
编队飞行,保持队形稳定也不容易,通场照相是常用的训练方法。飞行编队通过机场时,下面专门有人拍照,照片传输到电脑上,经过软件分析后,将飞机之间的距离偏差传给空中编队,以便在下一波次飞行中进行修正。“这样反复练习,到最后飞行员在空中一看前面的飞机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需要保持的间距,左右偏差不会超过1米。”姜明说。进入9月以来,空中梯队合练越来越多,每次训练完成,设在北京的阅兵指挥部都会将各个编队的成绩传回,而女飞行员编队“经常受到表扬”。
歼击机女飞行员所在的空军某飞行学院为她们制作了带头像的名册,上面注明了性格、爱好、座右铭等,类似明星的小档案,这些女飞行员的性格多半为“外向”、“开朗活泼”。姜明副院长说:“歼击机女飞行员的性格最好偏外向,因为飞歼击机,必须具备泼辣果敢的品质,文质彬彬、粘粘乎乎是飞不好的。”
与歼击机男飞行员相比,女飞行员的劣势在于力量不足。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训练科研部副部长耿喜臣说:“过去歼击机的操纵杆在大载荷情况下,男飞行员都需要用两只手才能把它拉起来,而现在的歼击机是电传操纵,非常便于操控,这给女飞行员驾驶提供了很大方便。”而女飞行员的优势在于细腻,动作稳定,操作规范。“从美国、俄罗斯等已有女歼击机飞行员国家的经验看,女歼击机飞行员在武器操控和精密仪器使用、地形识别等领域,都有超过男性的表现。”耿喜臣说。
女飞行员的抗载荷能力也毫不逊色于男飞行员。在第八批女飞行员进行特技训练时,飞行员张潇飞行时载荷表显示已经超过了6个G,教员问她感觉如何,她回答说:“一切正常,还没全力拉呢!”一位男飞行员透露说:“在飞行学院时,女学员飞行进入后期,技术日益成熟,有时飞得比教员都好。这一阶段,大家经常比赛,她们还能找到教员技术上的不足,教员们做动作时也格外认真,生怕被她们抓住‘小辫子。”
穿不着漂亮衣服是一种折磨
摘下灰绿色的飞行头盔,脱去帅气的飞行服,换上便装,这些歼击机女飞行员也是普通的女孩子。负责为她们维护飞机的机械队长朱砚伟感叹:“对于年轻的女孩子来说,穿不着漂亮衣服,实在是一种折磨。”
阅兵村实施封闭式管理,机场距离市区又远,逛街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偶尔的外出机会对她们来说不啻于节日。她们会在漂亮的衣服前流连,并且心里也清楚,买回来的衣服绝大多数都是“压箱底”的命运。“那也不管,还是要买,没时间穿放着也开心。”何晓莉说。每天从早到晚,基本上都要身着飞行服或者常服,张晓佳只能在晚上睡觉前换上买来的新衣服,然后拍几张照片,自我欣赏一下。
入伍4年了,她们中最小的22岁、最大24岁,已经进入恋爱的年龄。有人建议她们,最好不要找男飞行员,因为那很可能意味着长期的两地分居,这种前车之鉴多的是。“管它呢,顺其自然吧。”一位女飞行员说。对于这些女孩子来说,头发也是一件大事。前不久,她们又被集体拉去剪了短头发,“看着头发簌簌落下,我的心里那个疼啊。”女飞行员张博说。张晓佳则笑着揭示自己的“新发现”:“从后面看,大家的背影都一样。”
“希望从你们中间诞生第一个女歼击机师长”
第八批女飞行员学习歼击机毕业后,网上有人议论:“她们不过是空军部队的点缀!”女飞行员张博淡淡地说:“我觉得有这种看法是正常的,他们毕竟不了解我们。但你无法否认的是,我们都顺利通过了所有考核,而且和歼击机男飞行员使用的是同一个大纲。”“这意味着她们要比男飞行员付出更大的努力,谁知道她们背后付出的艰辛呢?”姜明副院长反问。何晓莉说:“刚入伍时,我们一共35个人,大家性格各型各色,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我们这些人在骨子里都是一种性格,那就是不服输。”
女飞行员们第一次开展拓展训练,她们无所畏惧地展转腾挪,边上围观的老班长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由得赞叹说:“真是不一样。”去年8月,女飞行学员所在的某飞行学院举行起落航线比赛,一共8个大队参赛,女飞行员所在的大队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将5个男飞行员大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执行完阅兵任务后,16名歼击机女飞行员将于今年年底进入作战部队,经历战斗机的真实考验。姜明副院长说:“女飞行员飞三代机主要面临3个问题——大载荷、高强度训练、心理素质,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们中绝大多数人顺利飞上三代机没有任何问题。”“我对女飞行员们说,如今已经有了女运输机师师长,希望从你们中间诞生第一个女歼击机师长。”他说。
来源:中新网、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