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2009-11-30张同印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9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显性隐性

张同印

电视隐性采访是加强舆论监督。捕捉鲜活、真实素材的有效手段。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既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也要对一些错误思潮、不正之风、违法乱纪现象进行公开批评,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舆论监督。基于多种原因,显性采访往往捕捉不到事实的真相。唯有隐性采访。才能深入到表象背后的真实。

电视隐性采访的对象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电视新闻拥有观众多、影响大。曝光批评尤其要注意批评事实的典型性,要抓得准,有的放矢,击中“要害”。选题要从政策的、法律的和社会公德的高度展示利弊,指出危害,引导正确的方向,发挥电视宣传工具的战斗作用。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隐性采访的原则。隐性采访虽然能够捕捉到一些原生态的镜头,但电视记者在采制批评新闻的过程中,会对所报道的事物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实事求是,一定要注意采访、报道态度的客观性,切忌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要用事实说话。不要以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语调说话,更不能强加于人。

电视隐性报道只适用于不便于显性采访的特定场合。隐性采访的目的不是为了抓人把柄,而是为了真实地反映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不能滥用这种报道方式,凡是能够运用显性采访的。还是要尽量采用显性采访。以求得被采访对象的合作。只有在被采访对象不愿或拒绝采访而又明显侵犯他人合法权利、违背法纪道德时。方可采用隐性采访。

电视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有组织、有领导的原则。电视隐性采访不是为了“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招揽观众、增加收视率。更不能带着某种心态或目的去搜集证据整人。说到底它还是通过批评监督。解决一些既是人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强烈,也是党和政府最重视并急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决定选题和实际操作中,必须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记者不能随心所欲,自作主张,不加请示,独断专行。

任何电视宣传。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电视隐性采访和报道也不例外。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社会大局的稳定,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隐性采访要注意把握好政治方向,精心策划。掌握分寸。电视隐性采访毕竟不同于显性采访,其特殊的运作形式和社会效果,对采访者提出了更高的思想、业务要求。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始终把握好政治导向。对那些原因复杂而一时又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象。不能轻率地采用隐性采访作公开曝光。对隐性采访中当事人不着边际的话语。也不能有闻必录、有闻必报。特别是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政府一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诸如大城市的住房紧张及有关民族、宗教等方面政策性很强的问题,不能让被采访人信口开河,必须精心策划,严格取舍,掌握分寸。

电视隐性采访的选择对象必须是违背法律、纪律、道德的丑恶行为,要采得实、揭得准,要给政府帮忙,不能添乱。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有些人只能表扬,不能批评。表扬有过头,他笑而纳之;批评稍有差错。就无休止地纠缠,闹得你不得安宁。这就要求采访者认真学法用法,通晓章纪和各类道德规范要求,采访中严格按章办事、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报道时严格筛选组织,尽力给政府帮忙,而不能作茧自缚,给政府添乱,给自己惹麻烦。

隐性采访后的电视曝光。应该注意批评与表扬相结合。注意批评的回声。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后。在被批评单位或个人改正错误和效果显著时,应及时予以报道。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309国道山西段乱收费的节目播出后,引起山西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迅速整改并严肃查处了当事人,电视媒体也及时反馈这一信息,使被批评和查处的人从批评中得到教益,能知错就改;同时,广大受众也能引以为戒,从批评的回音中得到教育和启迪,感到电视批评有战斗力。从而也提高了电视新闻在观众中的威望,使观众有了问题乐意通过电视报道求得解决帮助。

电视采编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提高驾驭电视隐性采访的能力。通过电视隐性采访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常常会碰到冷面孔、坐冷板凳。也会遇到无理刁难、恐吓,甚至会成为诉讼对象。这就要求记者有强烈的责任心,有为真理而赴汤蹈火,鞠躬尽瘁的精神,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自我压力。说穿了,隐性采访关键在于如何去掌握它。掌握好了,隐性采访毫无疑问会成为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掌握不好,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惹是生非。变成新闻侵权。作为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根据各自新闻传媒的特点,认真规划题材,策划和指导好隐性采访。作为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也应在新闻纪律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许可的范围内,热情支持记者实施舆论监督,敢于为记者撑腰,鼓励记者有胆有识地开展工作。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显性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