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智与情感

2009-11-30王小燕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9期
关键词:妇女

王小燕

“五四运动”的大潮,曾将一批中国才女闪现在现代文学的星空,石评梅是继冰心、淦女士(冯沅君)等之后文坛上又一位活跃的女作家,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京都女才子”的美誉。从1921年第一首诗作《夜行》发表到1928年不幸病逝,短短六七年的写作时间,石评梅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可观的文学遗产。

石评梅的创作大致以192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研究者普遍认为石评梅前期的创作多抒写个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几乎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美学特征上充溢着浓郁的悲哀意识。然而我们仔细搜读石评梅的作品。却发现这其间存在着若有若无的悖论。石评梅是一个传奇女子,不幸遭遇驳杂,她的性格也是矛盾的结合体,“她是感情最热烈,而最有理智的一个人,为了要完成两方面。于是发生了极端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构成了石评梅作品中奇特的现象和浓郁的个人特色。在石评梅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两种矛盾的感情基调:一边是浓浓的感伤,深深的悲凉;而另一边却是生命的燃烧。在石评梅前期作品浓浓的哀愁背后,饱含着作者追求进步、追求光明、改造社会的理想。

夜哭

情感的创伤刺痛着石评梅,造成了她一生的阴影。“这种深刻的伤痛是永远存在着的”。石评梅不知不觉地压抑着自己生命的声音,强迫自己为没有具体指涉而又无所不在的“别人”而活着,为观念而牺牲。石评梅“宁愿牺牲个人幸福,也不愿侵犯别人的利益。更不愿拿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又是世俗‘人言可畏面前的弱者。”“感情与理智,爱欲与道德,时时在内心交战;但终未能冲破自己筑起的藩篱,实现自我超越。”高君宇逝后,一切都灰飞烟灭,余下的只有被石评梅百般压抑的情感,此刻天上人间阴阳两隔再无阻遏,心底的苦情奔涌而出。“在这种新旧嬗替的时代,可怜我们便做了制度下的牺牲者。心上插着利剑,剑头上一面是情,一面是理”,“我六载京华。梦醒后只添了无限惆怅!徒令死者抱恨,生者含悲。”(《婧君》)

20世纪初期,各种西方思潮涌人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民族审美意识,日益严峻的民族、社会、个体的生存危机,使“五四”作家开始认同尼采、萨特和叔本华等人的哲学思想。并形成了对现实人生的悲剧性认识。石评梅曾热烈地应和“五四”时代的个性解放精神。但在北京,她看到的却是汹涌澎湃的“五四”大潮已开始急剧消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曾经的激动进取与豪情满怀被苦闷、徬徨所取代,这些时代镜像都深深地折射于石评梅的作品之中。也深深地影响了石评梅的人生行为和创作心态。所以石评梅前期的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较多地反映了她对生活和人生的内心感受。“她的遭遇太驳杂,所以形成了一种悲哀的人生观”。

苦闷、颓唐、感伤是这一时期其作品的主调,呈现出凄哀、冷艳的色彩。弥漫着爱的伤痛、人生的迷失和时代的悲哀。在石评梅的前期创作中,冷月、孤魂、残叶、寒梅、寒林、哀鸣、荒冢、枯颜、骷髅等凄清而哀伤的语码是她常用的,而使用频率更高的是“泪”字:泪水、泪泉、泪海、泪痕、清泪、酸泪、血泪、残泪、旧泪、新泪、挥泪、含泪、垂泪、落泪、和泪共饮、欲哭无泪……简直用尽了泪字的组合,描画出一个伤感苦闷的灵魂。宇宙、社会、人生、生命在石评梅的笔下,一直就是“空寂”、“空无”、“生之轮”、“生之网”、“病之笼”、“满是荆棘的黑洞”。面对沉浊的社会,石评梅无奈地发出哀叹:“多少花蕾似的希望都糅碎了。落叶般的命运只好让秋风任意漂泊吹散吧!繁华的梦远了,春还不曾来……”(《偶然草》)所以她“埋藏在过多的风花雪月的词藻的悲哀创作”中去。

社会与革命

仔细搜读石评梅的前期创作。愁城恨海之中始终燃烧着生命的火焰。尽管其前期作品“在美学特征上充溢着浓郁的悲哀意识”,但石评梅的悲哀是基于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和思索,是对时代的反映与折射,“是根植于丑恶的现实。基本精神是反封建的。她并不是沉溺在悲哀中。而是在生活的‘苦海里奋斗着、前进着”。在上世纪20年代时代潮流的浪涛和漩涡中,她有着很高的社会热情和很强的参与意识,“在‘五四女作家中,石评梅同时代思潮的距离最近,卷入最深”。她的前期作品不仅有哀伤的语码。同时也“包含了‘五四时期女性观察社会人生、探索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和感受”,“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特征”。

1921年发表于《新共和》的《夜行》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石评梅最早的一首诗,涌动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一诗的意境又正好写于‘五四运动后,以新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兴起于中国大地上的时期……这首诗强烈的时代气息,无疑是值得注意的。”

石评梅开始受到文学界的注意,是1922年连载于《晨报副刊》的六幕话剧《这是谁的罪?》。留美学生王甫仁、陈冰华归国前相约改造暮气沉沉的中国和腐朽的家庭。归国以后,在封建父亲的压力之下,王甫仁接受了包办婚姻,社会改造也无心从事。婚礼上,冰华毒死了新娘,而后王陈二人也相继服毒自杀。剧本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似乎只是一个爱情悲剧。实际上这是一部相当有力的反封建作品。“它既正面揭示那顽固父母与专制家庭的罪恶。又反面警告那青年男女的慎重用情”。同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五四”在青年中唤起了觉醒的要求,但因为斗争的曲折性、革新队伍的种种分化,导致一部分青年对前程感到捉摸不定,对国家命运深深忧虑,产生了一种悲凉情绪。其中有勤于思索的青年人力求摆脱这种情绪,探索继续坚持“五四”精神的道路;还有一些人如王甫仁则“被环境软化”,失去了斗争的信心。冰华也“并非一般的复仇女神,而是以个性解放、社会解放为人生目标的爱情至上主义者。是封建婚姻制度、旧伦理道德的彻底叛逆者”,其中还涉及了妇女问题与青年对社会变革持什么态度,引人思考。

作为“五四”精神影响下的知识女性,石评梅一生都在追求进步、追求光明与理想,她始终注意关注时局、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同是上帝的儿女》中她战栗着惭愧:“为什么我能在他们面前当小资本家,他们只在我几枚铜子下流着血汗?”表达了对苦难儿童的同情,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质疑和反思。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充满了对改革的渴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流露出石评梅决心有所作为的感奋。也有对妇女命运的忧虑感伤,对社会现状、教育现状的忧思。

《痛哭英雄》发表于1925年4月1日,在这首诗中。石评梅不但表达了失去高君宇那刻骨铭心的苦痛。而且表现了她向往革命的勇气。在进步与反动力量正在较量的时候。石评梅敢于为高君宇和他爱的红旗作出这样的充满诗情的呼喊。确是难能可贵的,她是在表达对高君宇忠贞的

爱,也是为了表达她将踏着高君宇的脚印前进的决心,流露了鲜明的倾向性。

妇女命运

我国第一代女作家“较多注意妇女命运”,由于她们都比较年轻,生活经历和生活视角比较单纯,所以“她们大多从亲身经历出发,大量描写新女性的感情和理智的冲突、事业与家务的冲突、自由恋爱和旧式家规的冲突”。但石评梅却把更多的笔墨和情感倾注在普通民众身上、倾注在下层普通的妇女身上,对那些受封建压迫的妇女怀着深深的同情,在她的创作中,自觉地为处于“奴隶——弱者的地位”的女性代言。

《弃妇》是现代女性小说中最早的一篇正视妇女命运的作品。描写了被抛弃的包办婚姻的妻子的命运:服毒自杀。在这里。石评梅对“旧式婚姻的遗毒”的受害者——弃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但石评梅并没有简单地流于同情,而是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思索。她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不平等,看到了礼教对人的毒害,并找到了问题的本质:“环境礼教已承认她是表哥的妻子了——什么妻,便是属于表哥的一样东西了。”东西!自然是可以弃的,这就是那个时代封建思想压迫下的妇女的命运写照。在《董二嫂》中,石评梅描写了如蚂蚁般被人践踏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发出了“什么时候才认识了女人是人”的深沉慨叹。在《沄沁》一文中,石评梅更明确地把批判锋芒直指旧的社会制度,她激愤地指出:“中国法律本来不是为女子而定的,是为了保障男子的强暴兽行而规定的。”并把妇女问题与整个社会制度的改造联系在一起,表示“我们不能不为她们去要求社会、改革和毁灭那些保障恶魔的铁栏而努力……”

为了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石评梅向妇女姐妹们发出热切的呼唤。在《(妇女周刊)发刊词》中,她希望刊物成为“博浪之椎”,要“粉碎偏枯的道德”,“脱弃礼教的束缚”,要“创造未来的新生”。充满理性的觉悟,极具力的爆发。在《致金国姊妹们的第二封信》中,石评梅总结了造成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原因,指出了根本症结之所在,并进而提出了解决妇女问题的途径:“教育平等运动,开辟女子职业生路,以谋精神自由,经济独立,实为现代妇女运动的治本计划。”在这里,石评梅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刻思索了中国妇女的问题,从中也可以感知作者心底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

石评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妇女解放意识。主动担当起了女性代言人的重任。在《露沙》一文中她写道:“一想到中国妇女界的消沉,我们懦弱的肩上。不得不负一种先觉觉人的精神。指导奋斗的责任。”在《爆竹声中的除夕里》,石评梅进一步抒发着自己的心志:

悲愁乞怜,呻吟求情,岂是我们知识阶级的女子所应为?我们只有焚毁着自己的身体,当后来者光明的火炬!如有一星火花能照耀一块天地时,我们也应努力去工作去寻觅!

结语:苦寒

在给焦菊隐的信中,石评梅说焦的“夜哭”是“天性的成分多,环境的成分少”,或者“环境的成分多。天性的成分少”。石评梅呢?她自己说是“两种成分压着”(《寄焦菊隐之笺一》)。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了石评梅对生活和人生的内心感受以及爱的伤痛和悲哀。较多地倾向于传达当时社会的哲学主流和文化主潮。但她的悲哀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的,她的创作表露了对旧社会、腐朽现象的憎恶,对新的社会、新生事物,对光明的向往,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现状,反映了青年的现状,尤其是反映了一批追求光明的女青年的思想特征,又具有石评梅独有的个性特征。“是堪称真正用心传递‘五四落潮时代社会心理、气息、精神的。”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妇女
韩国妇女:反对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当代妇女的工作
那时的妇女哪有地位啊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