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对象的应对行为模式
2009-11-30周潇潇单厚真
周潇潇 单厚真
舆论监督是现代政治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研究舆论监督对象的应对行为模式问题,先要明确舆论监督的内涵。
陈力丹认为“舆论监督意指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识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记者)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权力的行使主体,名义上是新闻媒体,本质上是人民。舆论监督是来自民意的诉求。
一、舆论监督对象的分类
李仁虎认为媒体关注的重点对象就是政治高官、政府的决策和职能部门、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体育和娱乐界明星、专家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从新闻实践中,可总结出四类舆论监督对象;国家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企业等其他利益组织;公众人物;不良社会现象、行为或者观念。
二、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模式分析
多样复杂的舆论监督对象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去应对监督,其应对效果也各异。
积极应对型。他们往往了解媒体的功能和性质,态度真诚,善于和媒体打交道,并善于把握舆论导向,甚至引导媒介议程。转移媒体和公众注意力。尤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保持畅通的媒体通道,做好报道安排。及时成立新闻中心,有效引导舆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也是其积极应对舆论危机的因素。他们了解危机的管理体制,明白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建立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和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做好预案演练,避免次生危机。并信任公众的力量,携手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型。消极应对型对舆论监督提不起足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其信息发布机制不健全,因而反应迟缓,处理不当,错过发布权威信息的最佳时机,最终引起舆论危机。不仅损坏了自身形象,也丧失了媒体和公众的信任。
随着新型媒体的涌现,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扩散,他们不了解媒体特性,漠视媒体报道,在舆论中心保持沉默,甚至利用权力指示有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监控、屏蔽、压制媒体,阻断沟通渠道,堵塞信息的流通,反而会让事件升级,错过应对的最佳时机。在危机爆发之后才处理已属被动。
抵制对抗型。舆论监督多是批评揭露性报道,加上我国新闻体制上新闻媒体由党政部门主管或挂靠。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是舆论监督最大的障碍。
舆论监督对象对舆论监督进行反击,搪塞避开记者、抵制采访、捂瞒信息,是对抗舆论监督的基本形式;利用媒体议程设置,采取公关手法潜在转移舆论监督的重点,是潜在地抵抗舆论监督的隐蔽形式。当涉及企业利益、官员失职渎职、腐败或者公众人物的隐私问题时,舆论监督对象就会非难、干扰打压、抵制对抗新闻媒体。形成对抗性博弈。
三、如何积极应对媒体的舆论监督:经验与教训
树立科学的舆论监督观念。积极主动地欢迎和支持舆论监督。不能单纯认为舆论监督以“负面批评报道为主”,有碍社会稳定,会影响自身形象,它也包括传播和宣传正面的东西。要明白它不是在树立“舆论公敌”。而是旨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怀有长远目光迎接监督,不能消极抵制或者采取暴力行为压制舆论监督。
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与媒体积极沟通和互动。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增强。行使监督权的意识逐渐完善。媒体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渠道。因此有必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知晓媒体的传播特性、运行逻辑和价值取向,掌握记者的采访意图,及时追踪媒体议题。其新闻发言人要学会运用人际传播规律,熟知大众新闻的传播规律。充分掌握新闻界的走向。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同媒体真诚沟通。扭转舆论逆势,打赢媒体战。
建立良性权威的信息发布机制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增加行政过程的透明度。打造阳光政府,改变政府和民众的信息不对称。”做到舆论监督与信息公开并重,才能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信息,化解社会矛盾,减少流言产生。消除公众恐慌心理,重塑公众的信心,推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记者座谈会等,塑造多元开放的信息通道,因为“堵”不如“疏”。
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建立应急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在当今这个高风险社会,有必要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建立应急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常设危机管理部门,完善危机信息交流机制,采取必要的公关措施。
平时还要有很高的预警能力。所谓危机预警就是对危机的诱因及危机的征兆进行事前监测和评判,并据此作出危机警示的管理行为。加强整合组织和公众的力量,提高其协调能力、应急联动能力。
结语
舆论是任何人都控制不了的。他们可以采取方式使它稍微调整一下,却很难让它服从控制。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公众人物,都要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积极应对舆论监督,构建自身良好形象。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