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体中语言的模糊性
2009-11-30荣虹
荣 虹
引言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在对模糊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模糊语言的使用与文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即不同文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比例不尽相同,同时,模糊语言在不同文体中的特点、作用也不尽相同。粗略算起来,文艺作品中模糊词语的使用比例要远大于应用文体中模糊词语的比例,而且其模糊词语在造成文学性方面也起到了更多的作用,而在应用文体中,模糊词语也并非不用,应用文体的严谨性并不能成为使用模糊词语的障碍。
根据石安石教授的观点,造成语义模糊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许多事物连续性之间的矛盾。第二个因素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如果将第一个因素归为客观原因的话,那么第二个因素则完全属于主观原因,即人们使用模糊语言完全是谈话者主观的需要。应用文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撰写的各类文章,是在社会中有着特定用途的文章。所以在写作中不能加入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要求对客观事物作客观、冷静、准确的说明。而文学语言可以大量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多变的创造性及联想、想象和幻想。文学语言的诸多特点是创作者的主观需要,模糊词语使用的高比例也就在所难免。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只对新闻文体中的模糊词语的使用情况作一分析。
伍铁平教授在《模糊语言学》一书中,引用了陈柯平在1983年第5期《新闻业务》所刊文章《谈“模糊语言”》中的话:“‘模糊语言在我们的编辑、记者、通讯员笔下,在报纸的新闻、通讯、故事里,屡见不鲜。”为了充分论证模糊语言在新闻文体中的应用情况。将所谈问题阐述清楚,我们选取了《第一财经日报》中的新闻“清理官煤勾结成持久战安监总局再遣八督察”作为语料,对其模糊词语的使用情况做了详细归类和分析(表一所示),进而探讨模糊语在新闻文体中的特点和作用。
新闻报道中语义模糊的特性
强调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语义的明确性,并不能否认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否认新闻语义模糊的现象存在。是不符合实际的。在所选取的新闻报道中,有这样的例子:“重庆煤监局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清理官煤勾结的最终结果令他们自己也大吃一惊。”在这样一句话中存在多个模糊词语。但是,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并不会影响新闻事实的表述,相反还达到了语言简洁、概括、生动的效果。
新闻报道中语义模糊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词语意义的边界不明,造成语义的不确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充分。但是,在一定的历史、科学条件下,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受到局限。宇宙之大。事物发展之无限,常常使人们很难明确某些事物的性质,从而无法明确这些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便造成了一些词语意义边界不明的现象,使人们在运用语言的表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语义模糊的客观事实。
如:“经调查。原来该矿为重新‘开张,请当地乡长吃了顿饭,并奉上5000元现金,乡长‘仗义允许其照常生产。”在所选取新闻的这段话中,“调查”、“请”、“奉上”、“仗义”、“照常”等这些词语,都存在着难以明确界定的模糊性,这就是造成语义模糊的根本原因。但这并不影响语义对新闻实际的表达,反而使新闻更概括、形象、含蓄地表明了:官煤勾结现象的存在。
词语意义的相对性。造成语义的不精确性。面对某些客观事物,人们运用的词语概念无法具体确定或无法精确确定它的大小、范围或程度时,人们则往往使用一些带有模糊色彩的语言,造成语义的模糊,来表达更恰切的内容。如在上述新闻中出现这样的语句:“另外,有的即使钱不多。但酿成大祸,也会受到严惩。”在这句话中对所“酿”之“祸”无法给以程度范围的确定。因此用了模糊词语“大”,同样对“惩罚”的程度也无法明确量化,因此用了“严”字来加以说明。
再者,即使人们可以大致确定或精确地确定某些客观事物,而语言表达的需要并不一定要求具体精确时,人们也往往使用一些带有模糊色彩的语言。使内容的表达在语义模糊之中得以简洁、恰切。如“重庆煤监局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清理官煤勾结的最终结果令他们自己也大吃一惊”,这“大吃一惊”便带有模糊色彩。
数的模糊,造成语义的非量化性。陈丕华、吴博富在《也谈模糊语义的本质和根源》一文中谈道:数的模糊是语义模糊的实质。一切客体都在时间、空间、关系的性质方面有其各自确定的质和量。然而。有一些客体。它们自身所确定的“量”却是一个“连续变量的集合”,在这个连续变量的集合中,是无法找出一个绝对的分界的。这便是造成“数”的模糊的原因所在。例如,生命表现在时间上,就是一个连续变量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是无法找出一个绝对的分界的。“事实上,无论人们怎样精确规定,哪怕是‘百万分之一秒也不能消除模糊性,而只是提高了归属的精确度。”
由于“数”的模糊,便使新闻语言在表达中出现了一些非量化的现象。如上述新闻中有“如果是几百万的股本,则一定有问题”。其中“几百万”就是“数”的模糊。这些“数”的模糊。致使新闻在表达中出现了“非量化”现象,造成语义的模糊,所以非量化是语义模糊的特性之一。
新闻报道中语义模糊的作用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的主要内容是靠语义的明确来表现的,但是,语义的明确决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积极作用的,过分的明确,是繁琐、冗长、重点不突出、平淡无味、不吸引入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语义的适当模糊是语义明确的必然的、必要的补充。模糊的语义运用得当,能起到以下一些积极的作用:
语义的模糊有助于语言的简洁、流畅。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使语义模糊。可以使叙述简洁、概括性较强。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哥根说:“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否则,不必要的“明确”反而会把主要意思掩盖了。选用一些模糊的词语,使语义模糊恰当地发挥作用,语言反而显得简洁、明快。如:运用了一些模糊语言“持久战”、“昨晚”等。使语义适当模糊,从而达到了语言简洁、流畅,便于阅读的效果。
语义模糊有助于语言的生动。使用模糊语言,恰当地使语义模糊,在新闻报道中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情趣。如经调查,原来该矿为重新“开张”,请当地乡长吃了顿饭,并奉上5000元现金,乡长“仗义”,允许其照常生产。目前,这位乡长正在等待当地司法机关的处理。
在文中,记者用了一些模糊词语。倘若要一一描述出“该矿”如何请“乡长”“吃饭”,如何“奉上现金”,乡长“仗义”的话语和举止表情,一定会繁琐啰嗦,而这些模糊词语的使用已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语言更生动活泼。
语义的模糊有助于语言的灵活,使语言留有余地。在新闻报道中,时间、地点、数字往往要交代清楚,但是有时模糊些反而更好,可以避免语言的绝对化。如“清理腐败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煤炭行业,铁矿等其他矿山行业也会面临同样命运”。在这句话中,“其他”等模糊语言的运用造成适当的语义模糊,使这条新闻恰切地表述了诸多矿山行业被清理整顿的事实。由于这条报道的主旨和着眼点都不需要表明被清理整顿的具体矿山行业,所以,语义的适当模糊,不仅没有影响此新闻主旨的表达,反而使新闻报道的语言避免了绝对化。
一般说来,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靠语义的明确性来表现的,多年来,新闻工作者都坚持“新闻语言必须准确”的原则,认为“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并不会影响新闻事实的表述。同时文学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造成语义的模糊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但是我们必须强调,语义的明确是新闻报道的主体,语义的模糊则是语义明确必然和必要的补充。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