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政论文章的结构解析

2009-11-30张学文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9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何平政论

张学文

近年来。河南日报向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学习。推出了一批大型政论文章“何平”。取“河南日报重点评论”之意。“何平”文章的撰写得到了河南日报编委会的高度重视,从确定选题到组织写作,再到审稿、发表,每一步都要经过报社主要领导亲自把关。2008年12月18日在《河南日报》一版发表的《再干一个三十年》,目的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一位省委主要领导称赞说:“河南日报发表了一篇好文章。”很多网友也与几位作者进行了在线交流。

“何平”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河南日报的评论员,我有幸多次参与了“何平”文章的策划和撰写,深感这种大型政论文章较之评论员文章等体裁,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一是因为其主题重大。往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因为篇幅较长,一般都在四五千字;三是因为要求很高。既要论述准确、逻辑严密,还要富有文采、好读耐读。

如何才能写好这样的大型政论,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重点钻研的课题,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规律。这里,笔者想结合《再干一个三十年》,谈一谈文章的结构问题。

文章的结构实际上就是“搭架子”。一篇大文章主题定下来后,怎样“搭架子”马上就成为最现实的问题。2006年夏,报社派笔者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学习,笔者曾经就“任仲平”文章的撰写向米博华、李长虹等领导和老师求教,他们都讲到了评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是要确定主题,“怎么写”就是文章的结构问题。

对于大型政论文章,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一篇大文章比作一条长长的彩龙,结构就好比是舞者手中的架子,只有这架子有机地结合起来,整条大龙才能舞得生气勃勃。毛泽东同志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说,文章结构的功能在于“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沦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我们向“任仲平”学习。在“何平”的结构上,始终考虑三个层面的因素:

一是要反复突出主题。一般来说,率先点明主题、“一嘴啃住包子馅”便于做文章。同时,文章的主题作为贯穿整篇文章的红线,不能脱节和轻易分叉,更不能断气。

二是要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写一篇大文章,道理与写一般的小文章一样,要讲究“起、承、转、合”。大型政论文章在宏观布局上要理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层关系。“何平”与“任仲平”在行文上都采用分小段的形式,好处是可以更加跳脱、灵活,但总的来说,逻辑关系都是比较严密的,结构上体现出“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三是注重文章重点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何平”文章一般采用“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即点明主题、展开论述、有力结尾的最基本模式。大家称之为“三段论”。要做到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处理好文章的“榫子”是关键,“榫子”插得好、接得妙。才能举重若轻,让整篇文章活起来。

我们以《再干一个三十年》为例。具体来分析一下此类政论文章的结构。

文章一开头,就率先点明了主题:

“(一)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世界风云变幻,神州沧海桑田。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格局得以改变;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古老中原英姿焕发。在中国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脚步快慢的今天,在世界越来越瞩目、越来越青睐中国的今天,我们用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总结这30年的河南,以期鉴往知来,启迪今天,昭示明天。”

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两个段落是“起”之后的“承”。突出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的变化巨大、河南人的变化同样巨大,为后面展开论述埋下伏笔。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一个“榫子”,要把意思“转”到河南这30年发展的经验总结上去。

“(四)其实,改革开放30年,河南的变化又何止是上述这些。从穿着打扮到生活习惯,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模式。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每一种变化都让人如此惊讶,每一次进步都让人感受如此深刻。

30年奔来眼底,多少事涌上心头。是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催醒了中州大地,催动了滚滚发展浪潮,催生了沧桑巨变。河南从沉寂到奋起。由追赶到跨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以下第五段先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第六、七、八段是第一个层面的论述,主要阐明河南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道路、取得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即:立足于农业比重过大、工业基础薄弱的基本省情,河南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路子。立足于城乡二元分割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河南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立足于人民生活水平低、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基本省情。河南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文章第九段是一个小总结,对上述四段作了结论性“总合”。

第十段和第十一段是这篇文章极其重要的两个转折。也是第二处有力、巧妙的“榫子”。

(十)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思想和观念上的变革,才会引发行为和物质的变革。检视河南30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红线,一条思想解放的红线穿引其间,纵贯始终。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我们冲破了种种羁绊和束缚。迸发出旺盛的活力。释放出强大的创造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进步。

(十一)开封,这座城市起起落落的轨迹,总是那样耐人寻味。上世纪90年代初,一篇《开封何日能“开封”》的报道,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此后,《纽约时报》刊登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再度引起人们的沉痛反思。今天。这座“七朝古都”开始积极融入郑汴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开放度最高的文化旅游经济。轻歌曼舞,诉京都千年梦华;菊海人潮,展汴梁今朝繁荣。开封曾经置身的历史、观念“围城”及其沉重转身,是河南痛楚而坚定地扭转积淀深重的思想观念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就是要“开”思想观念之“封”。“开”人的创造力之“封”。

第十段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深层次递进。河南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人的思想解放。第十一段用开封的例子,更加生动直观地显示了思想解放的伟大现实意义。

第十二段进行了欲扬先抑式的铺垫,第十三、十四、十五段用精辟的论据总结出了河南人的巨大变化:咬定发展不放松,河南人更务实了;勇于创新不停步,河南人更精明了;开放包容展胸襟。河南人更自信了。

第十六、十七两个段落是这篇文章由“为什么”到“怎么办”转折递进的重要地方,可以看作是这篇大文章的第三处“稗子”。第十六段既有承上的意味。更有启下的深意;第十七段则是把笔触从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宏观地评述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第十八、十九、二十段作为最后的“乐章”,旋律逐渐高昂,在对前面进行总括的基础上,雄辩地得出“在1978年至2008年这30年间,我们找到了振兴河南、实现千千万万中原父老夙愿的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积累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丰富经验,我们坚定了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高举改革开放的火炬走下去的信念。沿着这条道路,弘扬‘三个协调的经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再干一个30年,就是我们今天对改革开教30年的最好纪念”这个总结论。应当说,行文至此,这样的结论已经是水到渠成,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最后一段:“(二十一)携手并肩,薪火相传,科学发展。让我们再干一个30年。”这个有力的短句是“豹尾”的最后一点,就像黄钟大吕,令人振聋发聩,整篇文章到此一气呵成。

这篇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河南广大网友的热议。他们在大河网上纷纷留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网友“不想注册”说:激情澎湃,纵横捭阖,这是我对这篇文章最直接的感受。河南改革开放30年,大到社会经济,小到衣食住行,成就令人瞩目。我们对未来河南的发展充满信心,也满怀激情。

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无疑是每一位文章作者最感欣慰的事情。这篇“何平”文章是2008年河南日报下工夫打造的重头戏之一,从年初到年尾,报业集团编委会领导和总编室评论工作室的同志反复研究琢磨,因此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当然,文无定法,每一种文章的模式都有所长也有所短。我在这里解析的大型政论文章结构只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其实,不管是哪种结构,都需要我们在熟练掌握之后不断探索、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政论文章更强的活力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何平政论
9.到那边哭去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Topological Dark Matter from the Theory of Composite Electroweak Symmetry Breaking∗
找不同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更名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