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欧经验启迪珠三角产业升级

2009-11-30

大经贸 2009年10期
关键词:服务业日本企业

赖 琦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工业,走出了一条典型的以外源型经济为先导的发展道路。这种劳动力要素密集的产业发展模式,使珠三角较快地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积累。

然而,在去年全球金融海啸引发的危机中,纺织、制鞋等传统的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承受了空前压力。随着珠三角产业升级及“双转移”政策的推动,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选择了外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中西部地区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如何应对当前的产业调整现状?国外一些产业转移的作法和经验,颇具借鉴意义。

英国式产业升级:发展服务业

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英国也受到资源短缺的巨大压力,传统工业模式已难以为继。于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开始由工业内部转向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战略举措。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英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

英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上世纪80年代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结构的有效调整紧密相关,促进了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大量产生,使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种专业服务公司也应势而生。于是,一些制造业企业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开始将内部活动特别是服务活动外部化。这种在保留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将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职能转移出去,从原来由企业内部提供资源或服务转向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组织来提供的行为,就是服务外包。

而英国政府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主要举措为:

解除公司注册方面的壁垒,鼓励兴办中小企业。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财政及金融政策,放松或取消国家控制与干预,调动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从1979年至1996年,政府先后将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从33%逐步降到24%,并不断提高所得税最高税率的起征点,将增值税率由原来的8%—12%提高到15‰将公司税由52%降到35%。

开放资本市场,方便企业融资。1986年10月,英国启动金融改革:英格兰银行将监管银行业的职能移交给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这一改革,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金融环境。金融从业人员把目光从纽约转到了伦敦。从2002到2005年的4年间,伦敦的金融从业人员增加了4.3%,而纽约下降了0.7%;伦敦的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达到了31.8万人,接近纽约的32.84万人。

另外,政府做好咨询服务,对企业发展进行指导、大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促使劳动者具备从事服务业的能力等,相关举措,则使服务业发展快速提速,具备了良好的社会与生产条件。

英国由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起自上世纪80年代,肇因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与当前全球面临的高油价高通涨状况极为相似。石油危机引发了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工业的强烈冲击,经济发展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再次经受经济衰退,但工业生产率明显提高,即使在衰退低谷的1992年,仍实现了自1986年以来的持续增长,到2000年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70%,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根据英国财政部报告,到2008年,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1.5:25.5:7,服务业解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80%左右。整个产业调整持续20多年,才最终确立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德国式结构调整:聚集产业链

作为欧盟制造业大国和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德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也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使产品和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德国在汽车产业中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于产业链集聚效应,汽车工业带动机械、电气、精密仪表等相关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众多中小企业集聚于南德地区,由产品开发型取代了传统的承包加工型。而且,多数中小企业并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占据整个行业,并在产业链上游和下游进行纵向延伸;成功的小型企业只是在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努力将这个产油国品的市场横向扩展,销售到全球,应用到无数的行业中。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促使德国的城市战略选择了中小化发展方向,不同城市、乡镇和地区保持均衡发展。每个人口只有数万甚至几千人的小城镇,一般会有几家在全国甚至世界上小有影响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数十年来都稳定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坚实支柱。大量中小企业的均匀分布,使得德国各地区发展均衡,地区间贫富差距有限。

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德国企业有资金和实力对其优势产业或产品进行投资倾斜,拉动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扩大消费人群,消费增长又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就业岗位增加还令政府用于失业救济的公共开支减少,使政府财政步入发展轨道。

日本式优化创新:知识密集型

日本在走向经济强国数十年中,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巨大冲击,“滞胀”盘桓不去,日本开始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主导产业是汽车和电器机械。最近的一次调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经济重点逐渐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日本的产业挂术政策倾向于先引进国外技术并消化吸收,以增强产业及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再向创造型知识密集化产业发展。这种政策的实施,对日本经济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日本的产业技术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在产业的商品化技术方面。但与欧美相比,在原创性技术,即创造性研究开发方面,仍有不少差距。日本不缺少优秀的工程师,但是缺少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日拳在原理发掘型或技术突破型的技术开发方面较弱,而在改良技术方面较强。日本拥有极好的学校教育体系,以及丰富的工程师资源库,但研究导向型大学很少。

随着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日元升值、国内工资水平也逐步提高,日本制造业的众多部门纷纷转产海外,大量日本企业到国外投资兴办企业,而将其产品返销日本。当今日本市场上销售的不少家电产品大多都是日企业在国外生产的。日本国内的第三产业部门由于缺乏第一、二产业的必要支撑而缺乏活力,由此带来产业空心化,致使国内经济出现_长期衰退,弥漫长达十年之久。

珠三角何为?

随着研发,生产、生态成本不断递增,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与解决附加值递减、实现利润递增基本同步。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除了降低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获取更大的外部利润,来平衡企业系统的整体业绩,避免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负面效应。

产业结构升级关键在于产业创新,日本的经验表明,新兴市场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在渐进创新模式下实现科技发展的飞跃,无需逐一经历产业结构演变的每一个阶段。然而,渐进式创新可以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却不能创造新的产业,创造新产业的活动必须在良好国内基础科学研究基础上,自主创新完成,因此,基础科学研究对于实现总体上的技术超越并保持领先地位是十分重要,尤其在经济赶超后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国内基础科学研究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发展初级阶陵,制定并坚持高度重视长期、可持续性的科技发展战略将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珠三角地区仍处于后工业化的初期,依靠加大投入以促进经济增长仍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在逐步缩小差距的过程中,必须适时进行相应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结构与经济增长地协调发展,及时调整和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发挥多种类型企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这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猜你喜欢

服务业日本企业
企业
日本元旦是新年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黄金时代》日本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