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年经济建设十大标志性事件

2009-11-30

廉政瞭望 2009年10期
关键词:总路线经济体制经济

王 睿 江 澜

事件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年冬起,在新解放区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除台湾省和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使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

事件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

与土地法实行的同时,我国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大体分为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事件三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促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实现。

事件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一五”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于是,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全会,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然而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潮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尤其是在后来的宣传工作中,片面强调总路线的基本精神是“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为我国后来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事件五

从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到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村民为了吃饱肚子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包产到户加快了实现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便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粮食生产以每千亿斤作为一个台阶计算,先后登上了3000亿斤至1万亿斤8个台阶。中国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006年3月14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庄严宣布,当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在中国已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皇粮国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事件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中央三个经济改革《决定》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改革开放时代。随着我国改革的第一阶段即农村改革的成功,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但它本身并不是目标模式。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四大精神,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了进入新世纪以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经济改革的三个纲领性文件,使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通往经济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的选择,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項重要内容。

事件七

从四个经济特区成立到中国“入世”

1979年7月15日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开端。此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中心城市到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享受多边贸易体系多年来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成果,享受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

事件八

由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995年9月25日,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正式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代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大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战略。

事件九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到私有财产保护入宪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它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事件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倍,财政收入增长1000倍:进出口总额增长2485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扣除价格因素,中国现在5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52年全年创造的财富量。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实现了长期、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本世纪头20年,中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编辑/王春

猜你喜欢

总路线经济体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关系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