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诊语文教学目标“综合症”

2009-11-30朱华东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综合症目标教材

朱华东

翻开一些老师的教案,不少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干脆就照抄教参。翻阅各种语文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学设计甚至没有“教学目标”这一栏。

众所周知,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一般应该包括教材版本、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在这些要素中,“教学目标”是解决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教学过程”则告诉我们“怎样去”。所以,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是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内容。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目标”要么不受重视,要么不会设计。

症结一:课时不清

【问题点击】

一些公开课,展示的大多是第二课时,很少有人上第一课时。就算偶尔看到有人上第一课时,执教者为了出彩,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课文的层次脉络还没有理清,教师便开始了精彩不断的语句鉴赏品味,体会语言所包含的意蕴和情感的教学流程。

【静思默想】

其实,语文课堂的精彩与上第几课时并无必然联系。语文课堂的亮点在“语文”里,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它体现为想方设法让学生读准字音,弄清字义,写好每一个生字,体现在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上,体现在对学生求通而不达时的巧妙引导中……

问题的出现,在于教师没有整体把握教材,分课时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看,应该有“学习感知——整体把握——理解鉴赏——拓展运用”这么几个阶段。一般情况下第一课时还是应该从字词开始,先扫清阅读障碍,为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第二课时做准备。而第二课时主要是进行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当然,根据分散难点的原则,字词的音、形、义教学也并非一定集中进行,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和课文特点进行教学调整,绝对不可以不变应万变,更不可死搬硬套。

症结二:胸中无“我”

【问题点击】

备课时,一些教师总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方面。这样往往造成对数学目标心中无数,教学方向不明,不知道教学要追求什么结果。教学设计不注重制订教学目标,自然也就造成教学目标不能体现执教教师的个性,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静思默想】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前,应分析学生实际,根据学情制订教学目标。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能随意修改,于是便照抄。其实这是没有全面解读课程标准的体现。时、地不同,儿童认识水平的差别,必然导致学习目标不完全相同。因而,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来衡量,目标过高,难以达成;目标过低,教学无益。

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如同航行于茫茫大海中的轮船,如果航行偏离了方向,轮船便难抵达目的地。所以教学目标不应该众人一面,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制订。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各个教学环节,即使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调控,也不应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班组的学生,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实际制订课时教学目标乃至阶段性目标。此外,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理念和不同的取舍,教学目标的制订必然带有教师的“个人印记”,这是可以理解的。

症结三:心中无“本”

【问题点击】

在实际教学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钻研教材,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只着眼于一课或一个单元,而不去全盘考虑。对《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心中无数。

【静思默想】

“总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这三个层级的目标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只有“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达成了,“总目标”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立足“总目标”,着眼“阶段目标”,着手“课时目标”。

由于教师编制的限制,不少学校让教师承担“小循环”教学任务。因此,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时,有的老师只关注自己任教学段的目标内容,不注意全面准确地把握其他学段教学目标和“总目标”。在制订一篇课文或课时的教学目标时难得全盘考虑,统筹安排。教学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在制订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应该从横向和纵向来准确定位本课教学目标的“坐标”。也就是说,我们要准确定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那一条线。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另外一条线,要整体研究“课标”,全面周到地分析教材内容,瞻前顾后,考虑教材的系统性,掌握以前和今后的阶段教学目标。只有这样静心分析,才能制订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症结四:目中无“生”

【问题点击】

从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看,“教学目标”大多是一个模式:1.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能够体会……

【静思默想】

众所周知,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因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基础的差别,儿童认知水平就存在差异,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删减、增加或整合教材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作为教学的蓝图——教学设计,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目中有“生”。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然于胸。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来制订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进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产生愿意接受挑战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喜欢

综合症目标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挡脸综合症
梦游综合症
闹闹的“吃什么”综合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教你克服考试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