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意识虚拟不得
2009-11-30任汉中
任汉中
进入信息时代,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虚拟似乎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档案界步图书界之后开始了有关“虚拟”的研究,出现了“虚拟档案”、“虚拟档案馆”等众多新名词,欲将存在了几千年的实实在在的社会核心信息资源的实体虚拟了。把以可靠性、真实性为生命。以最高社会信用等级为存在价值的档案混同于一般的信息类别,全然不顾档案的基本属性。档案内容可以信息化,也可以“虚拟”,可档案却应该是现实的物质存在。我常常纳闷,档案界的一些学术研究者,为什么没有了最基本的档案意识?难道他们的档案意识也被虚拟了吗?
我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时,常常感到困惑,而在通读了学生们的大作后,我才渐渐有些明白,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虚拟的想象物,他们心目中的档案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印象,他们的档案意识自然也是建设在假想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他们没有具体接触过档案和档案工作,只是把从书本上得来的有关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印象当做研究对象而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其精神可嘉。对于本科学生,我们无可厚非,他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实践会让他们补上短腿的部分。而我们的硕士、博士们却少有这个机会,将会沿着虚拟意识的道路走下去,直至成为档案学研究的主力军。我难以想象,档案学研究会走向何处?我并非反对高学历,但也要伴随着对档案实际的纵深认识,将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从虚拟走向实在,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要有实际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没有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深入接触,怎么会有科学的档案意识呢?为什么社会公众没有档案意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档案,也很少有人进入档案馆。公众的档案意识能靠档案部门画饼似的宣传建立起来吗?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研究一直以江村为自己的研究基地,才有了巨大的成就。而我们的一些档案学者从学校到学校,一直浮在书本上纸上谈兵,有多少人有自己的档案学研究基地?有多少人进行过实例解剖?有多少人在进行实证主义的研究?档案意识并非一两次的参观、调研所能确立的。由于档案意识的虚拟,没有了观念的羁绊,可以越过一切现实的障碍,任思绪自由地飞翔,不乏站着说话不腰痛的豪气,有敢于说“不”的勇气。厚道一点的干脆扬长避短,不懂的就不说,围绕着档案的外围打擦边球,在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电子文件等领域若即若离,而少有人深入到档案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去。我们都知道,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知道国外的档案学家大都是从档案馆产生,对于档案学研究来说,实践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当前档案学界的时尚话题有多少是从档案实际工作中提出来的?有多少是远远地脱离档案工作实际的“屠龙之技”?众多的“基于”类的文章有多少是基于档案工作实际?有多少“范式”、“模式”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无一不是虚拟的档案意识惹的祸。
档案学界“虚拟”的走俏,正是一些档案学者虚拟的档案意识造成的结果。在虚拟的基础上建立的档案学也将是虚无缥缈的玄学。档案不能虚拟,档案馆也不能虚拟,档案意识更不能虚拟。档案学不要再天马行空了,而是要深入到档案工作实际中再谋发展。
(摘自《档案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