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陆地”专题复习
2009-11-30倪刚
倪 刚
一、考纲须知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知识网络建构
地球表面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地理单元,并且由此分化出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本专题内容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题。陆地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人类家园,是人类的“第一环境”。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作为水圈的主体,海洋对于全球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随着人类不断向海洋进军,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电将日益重要。本专题主要知识网络如下所示:
(二)气压带、风带与洋流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右二图(气压带、风带与世界洋流模式对照图),在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下,赤道南北两侧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在南北半球西风的吹拂下,形成西风漂流。在热带、副热带海区的东四两侧,海水分别向低纬方向和高纬方向流动,补充南、北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流出的海水,形成水平补偿流(中低纬度大洋东西两侧的寒流和暖流)。这样在中低纬度海区就形成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在大洋轮廓等的作用下形成环流,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就形成了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三)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环流的东部(大陆的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的东岸)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环流的东部(大陆的西岸)为暖流,西部(大陆的东岸)为寒流。
3,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了季风洋流。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4,在南半球的中纬度海区,由于没有大陆阻挡,形成了横贯整个地球的西风漂流。
5在南极大陆的外围,由于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形成了自东向西流的南极环流。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全球的降水量与蒸发量是相等的。但就海洋看,其蒸发量大于其降水量,多出来的那部分水,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到了陆地上空。就陆地来看,其降水量大于其蒸发量,多出来的那部分降水通过陆地上的径流输送流入了海洋。因此,水循环主要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实现的。目前,人类对全球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陆地上的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是可以施加某些影响的。例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就是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人类活动如果忽视了该地区的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不恰当地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如大面积的滥伐森林、排干湖沼、过度抽取地下水等,就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后果。
(九)水循环与水平衡
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按它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洋循环和陆地循环。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通过这种水循环,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海洋循环是水量最大的一种形式;陆地循环补给陆上水体的水量很少。
四、高考考点内容透视与考查方式预测分析
(一)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主要考查内容有:洋流的性质,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密度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流向,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各海域的洋流具体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其主要考查方式有:
(1)以等温线图考查寒、暖流的判断。
(2)以洋流模式图考查各大洋具体洋流的分布,考查寒、暖流对其流经地区气候、温度、盐度等的影响。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北京卷)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第5题。
5,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解析:此题就是借助局部洋流模式图来考查洋流的分布、性质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①表示大洋西岸的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②表示西风漂流,③表示大洋东岸的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④表示南赤道暖流。故选B。
(3)以“无图考图”的形式,通过语言描述来考查三大环流的分布规律。
例2,(2007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洋流是海洋热量的“输送带”,是沿岸环境的“调节器”。
10,下列海区中,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是()
A,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
B,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C,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
D,冬季北印度洋海区
11,下列寒流中,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的一组是()
A,拉布多寒流、加那利寒流、千岛寒流
B,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秘鲁寒流
C,千岛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12,下列关于暖流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半球大陆东部海区均有分布
B,南北半球中纬度海区均有分布
c,北半球大陆西部海区均有分布
D,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区均有分布
解析:此组试题虽没有给出模式图,但是解答此题必须在脑海中有相关的模式图,然后再根据文字描述从相关的图中寻找答案。如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海区有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夏季北印度洋海区;联系各个洋流具体分布地区,可知西澳大利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根据大洋环流图可知南半球高纬度海域没有暖流分布。故正确答案为:10,A、11,D、12,D。
(4)以具体航海事件为背景,考查洋流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例3,(2004年高考广西地理卷)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图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15题。
13,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
14,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15,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A,半年
B,一年半
C,二年半
D,三年半
解析:此题利用古代商船的航行来考查风向与洋流对其的影响,甲地冬季盛行偏北风,向南航行冬季出发较好;从乙地经丙地,在北半球夏季时出发可以利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到达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即等到北半球的冬季时利用北印度洋的逆时针流动的季风洋流,前往丁地贸易;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经过冬季一夏季一冬季,即需要一年半时间。故正确答案为:13,C、14,C、15,B。
(5)以某地具体的气候资料为背景考查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例4,(2009年高考文综北京卷)读表1,回答第6题。
6,该海域沿岸()
A,存在上升流,为热带雨林气候
B,有暖流经过,为热带草原气候
C,有寒流经过,为热带沙漠气候
D,盛行东南风。为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从气候类型的分布来看。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0之间的河盆、海岛及丘陵,表中的数据是19。s,根据离海岸距离远近海水的温度变化以及洋流分布特征判断,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因此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故选c。
(二)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
1,主要考查内容有:径流的补给,径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主要考查方式有:(1)以河流的流量变化过程考查不同地区、不同补给来源影响下的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2)以某地区具体流域环境的变化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以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为切入点考查人类对地表径流等水循环具体环节的影响;(4)以水循环的基本原理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利用状况。如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1—2题,通过某地水循环示意图,考查水循环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方面的知识。
(三)地壳物质循环
1,主要考查内容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转化,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主要考查方式是:以示意图的方式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物质转化方式,如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5~6题,根据内外力作用的特点,推导地壳物质循环的具体环节,判断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四)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主要考查内容有: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的地表形态及其特点,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主要考查方式有:(1)以某些常见的地貌景观图(风蚀蘑菇、冲积扇、三角洲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形的关系。(2)以流传较广的俗语、古诗词等考查外力作用的类型。(3)以某种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类型、成因及表现,地下水、矿产资源以及矿难地点的寻找、大型工程的选址等。(4)以不同地形区成因关系图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的类型和生态环境问题。如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16-1 8题,就是以地质剖面图来考查外力作用的;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9~1O题,则是以某河段的示意图来考查流水作用的。
五、高考真题演练
(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1~2题)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1,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2,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9-11题)图2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4,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5,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6,(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第48题)我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小。该时期河流水量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高山冰川融水
(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5-6题)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I、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7—8题。
7,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c,④D,⑤
8,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①B,II——③c,Ⅲ——⑤D,⑥——I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5—6题)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9,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10,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石林
B、沙丘
C,海蚀柱D,V型谷
(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16~18题)图4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11~13题。
11,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12,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13,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14,(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第44题)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人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9~10题)“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5和所学知识,回答15~16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16,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17,(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第17题)河流人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
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
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
18,(2007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22题)图6所示区域在28°s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洋流L的流动方向。
(2)在图示海域画两条过洋流L的等温线,分别标注T1和T2,其温度值关系为T1>T2,以示意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简述洋流L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参考答案:I,B 2,D 3,A 4,C 5,A 6,B 7,D 8A9,D10,B11,A12,A13,B14,B15,B16,A17,D18,(1)、(2)如图7所示。(3)降温、减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