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道高考题看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2009-11-30毕凤芹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9年10期
关键词:小篆金文楷书

毕凤芹

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第19题: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解析:答案为D。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这道题的错误率很高,因为考生在日常的历史学习中对汉字的发展与演变不清楚,教材中也没有具体明确的叙述。如果能对汉字的发展与演变有清楚的了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现对这一问题简述如下。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19世纪末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主要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2,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产生于西周,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用来记功绩、受封赏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纪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金文的特点: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3,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也称籀(zho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大篆是相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大篆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4,小篆,也叫“秦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度量衡的政策,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小篆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主要特点: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左右对称,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5,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6,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始于东汉,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隶书方面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主要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7,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8,行书,产生于东汉,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

猜你喜欢

小篆金文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小篆香
楷书
外卖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