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2009-11-28王英伟

理论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方法论

冯 波 王英伟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包含着深刻理论意蕴与强烈实践指向的发展观念。社会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由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的中介环节。社会工程哲学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社会工程;科学发展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9-0019-03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关于社会发展的全新理念,既是对以往的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化和丰富。作为一个包含着深刻理论意蕴与强烈实践指向的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的树立、贯彻和落实,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从社会工程哲学的视角而言,要通过社会工程规划与设计等工程方法与手段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予以理性指导,通过社会工程的精心规划、设计和实施来理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高效性。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指向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我国现有的发展基础之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理论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化和丰富。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以往诸多社会发展观念形成了一种超越。科学发展观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同进化;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两大关系的和谐共建,科学发展观既批判了传统经济发展观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又充分吸收了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合理因素,确立了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价值旨趣。通过对现有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整体协调关系的平衡再造,力图构建一个人与自然、经济、政治与文化、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社会系统。科学发展观以自然、人、经济和社会为基本构成要素,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内在的发展逻辑,从而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理论基础坚实的、科学的发展观念。作为一个从中国实际出发但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蕴不言而喻。正如著名学者雷默在《北京共识》一文中所说:“中国发生的事情正在改变国际发展、经济、社会,以及——广而言之——政治的整个图景。”[1]这充分表明科学发展观正在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种新的发展理念不仅适合中国,也是适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所以雷默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发展观正在全世界产生涟漪效应。

科学发展观并不仅仅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更是一个有着明显实践指向的方法论,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深刻反思。在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果断地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国家发展的重心,使中国在20世纪末期终于顺利实现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升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的存在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现实威胁,让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国际压力。国内资源短缺、环境危机、人口增长等客观因素又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社会现实难题的日益凸显让“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在新的历史阶段为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观念而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理念由“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社会发展观念上的转变,它最终要体现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实践当中,这使得科学发展观必须由发展观念转化为发展实践,通过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范式的广泛确立,从而构建起一个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社会。正是从实践的角度,学者李兴山在《深刻理解精神实质 正确把握辩证关系》一文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做了如下的概括: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既具有很强的倡导性和激励性,又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约束性;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求实的发展观,既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概括性,也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社会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由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的中介环节

科学发展观如何得以树立、贯彻和落实,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工程问题。科学发展观不会自发的由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期间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社会工程活动。社会工程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但任何社会的发展又都是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实现的。这是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纳入到社会工程的框架内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所在。社会工程是社会主体根据自身对社会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一定的社会技术为中介,改造社会、协调社会运行、解决社会矛盾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社会工程既是人类社会理性高度自觉的结果,也是人类改造社会,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社会实践过程。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言:“社会工程的任务是设计各种社会建构以及改造和运用已有的社会建构。”[2]从社会工程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社会工程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社会,而社会很显然和人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所以社会工程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设计、控制社会并以此来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显示出作为主体的人的理性设计的力量,同时也彰显出人对社会工程的监控力量。这一点构成了社会工程的最典型的控制特征。科学技术的强大动力使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的方方面面。因此人们改造社会、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必然更多地表现为科学性、规划性、设计性和技术性,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工程性。这正是社会工程存在的价值所在。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社会工程性质,体现着工程控制的特征。认真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能很清楚地看到一条人类的理性能力不断增强和在人类理性控制下人类社会制度和组织模式不断合理化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程的控制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科学发展观而言,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并不会自发地导致科学发展实践的出现,即科学发展观理念不可能无中介地体现于人们的实践中。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由发展观念转化为发展实践的中间环节,而这个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项社会活动。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需要通过工程规划与设计、管理与决策、实施与评估等一系列社会工程方法与手段逐渐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理念的更新、科学选择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以及科学的考察评价机制等,以此来构建实现社会科学发展所必须的规范制度、社会机制和社会氛围。在以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各个具体操作环节中,社会工程的理性指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由此可见,社会工程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由理念到实践的必须的中介环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要依赖于社会工程的方法和思维。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如何规避不均衡发展和社会阶层分裂,如何避免或减少社会风险等现实问题,只有纳入社会工程的框架中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所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制订出合乎理性、合乎规律、合乎实际的社会工程方案,运用工程的方法和思维进行总体规划、细节指导,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社会工程哲学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3]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讨论社会工程,对于党在新时期新阶段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社会工程与一般的社会活动不同,它强调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主张工程活动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注重工程的伦理与评估,讨论工程创新的机制、条件与环境等。这些哲学思维,无疑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发挥更大的方法论作用。

第一, 着力从主体方面设计和规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工程并不是纯粹的思想活动,而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可操作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它着眼于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运行的控制,以此达到对社会进行改造的目标。这个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作为社会工程活动主体的人的理性设计的力量和对社会工程的监控力量。作为社会工程活动主体的人即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存在。社会工程活动主体能够为自己绘制自己所需要的客观现实世界的蓝图,并通过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将世界变成人类理想的现实。因此社会工程活动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度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就成为决定社会工程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并取得实效的核心因素。一方面,一项社会工程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工程主体的需要直接决定了该项社会工程价值的大小。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工程的实施者即其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在推动中国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的主体性需求是什么,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只有科学地理解和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基本价值原则和行为规则,并通过具体价值体系的构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为人们提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性规范。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主体性需求问题的研究探讨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并能够根据中国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持续研究和科学解答。另一方面,社会工程活动过程其实就是工程活动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进行的一场生命创新活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程活动中,应该有效地发挥社会工程活动主体的创造性,将创新的社会工程设计理念和创新性思维融入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的具体实践中,从改革和创新的维度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程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使其更具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二,以制度设计和创新作为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过程中的重点。制度设计是社会工程活动的核心环节。所谓制度设计就是一定社会的人们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基本,以某些社会科学理论为前提,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构建一种新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系以规范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活动。正如斯诺所言:“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是人类设计出来的形塑人们相互行动的一系列约束。”[4]制度设计在价值取向上要反映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在功能上要能规定个人和集团的义务和责任以指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在效用上要能保证社会公平、社会稳定,防止社会分化。这就要求制度设计必须满足科学性、合理性、技术性、合法性等诸多要求。中国目前已进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和技术的范围。这一现状构成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政策决策不容忽视的现实基础。如何实现自然与人、经济与生态、社会与政治、文化等诸多异质性东西的非逻辑组合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程在进行制度设计和创新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秉承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设计中应该按照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要求进行相关具体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由发展理念变为发展现实。

第三,突出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过程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工程活动虽然是人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主观建构色彩,但工程实施的科学性仍然是社会工程的最主要的特征。社会工程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以社会科学为理论指导,把自然科学技术、自然工程的思维和逻辑运用于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改造之中,通过对社会运行特点、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实现了社会工程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从而在人和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科学的实践关系。工程实施的人文性是社会工程的另一个主要特征。社会工程因为人类的需要和追求而展开的,即社会工程是因为强烈的人为关怀才实施的。因此现实社会赋予社会工程的意义、人对社会工程的人为关怀、文化伦理对社会工程的影响等因素都会对社会工程的实施产生重要作用,也使社会工程在科学严谨之外又兼具了丰富的人性色彩。作为一项社会工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应用和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组织等各个具体环节中要努力运用工程科学、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尽量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另一方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如文化因素、伦理因素和公共舆论等进行分析、评价和处理要尽力凸显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等人的终极追求,以彰显其人文性。只有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整合起来,将科学性要求和人文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工程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山.“北京共识”为世界带来希望——西方学者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实践[N].参考消息,2006-06-03.

[2][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的讲话[J].科学与经济,2004,(3).

[4]道格拉斯·C·斯诺.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 海:三联书店.1994.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方法论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