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绵阳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2009-11-28杨幼林

绿色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绵阳生态城市环境

杨幼林 李 霞

摘 要:论述绵阳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文明、高效、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并围绕这一标准,探讨了绵阳生态城市建设对策与措施:提高现代化生态意识、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生态城市一体化格局。

关键词:绵阳;生态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63-03

1引言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1]。绵阳要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不断增强科学城的凝聚力、影响力、开放度和美誉度,尽快将绵阳建设成四川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成全四川吸引投资的强磁场,则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这是绵阳进一步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不断增强市域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

绵阳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美好新家园的必然要求。绵阳只有走生态立市之路,才能有效利用山水交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优势,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历史机遇,从绵阳城市山水园林特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既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存质量,使市民充分享受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又能增强绵阳社会发展内涵,充分体现绵阳城市个性和魅力,达到构建适宜居住、创业的美好城市环境。

2 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标准

2.1文明

(1)人口结构优化,人口素质较高。知识(智力)在整个劳动力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占主体。

(2)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上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人类自身发展、健康水平等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性得到充分发展。

(3)创造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人与人及其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

(4)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能力高。公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可靠地生活。

(5)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2.2高效

(l)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减少废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从而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2)知识产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智力(信息智慧)将成为资源的主要开发方向,创造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建立生态化的工业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形成新的工业范式,以全过程控制污染防治战略取代末端处理为主的污染防治战略。

(4)建立既能支持整个社会当前需要,又具备适应长期发展能力的农业生产体系。

(5)交通通讯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也遵循复合生态整体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保护环境,又提高社会综合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2.3和谐

(l)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山川、郊区林地、农业用地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覆盖率高。

(2)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垃圾废弃物的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高,物理环境良好。

(3)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完善,从区域环境的自然本质出发,充分保护和利用城乡依托的区域大环境各种自然要素,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实现大地园林化。

(4)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在城乡发展和开发过程中保护和发展本土植物野生动物,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5)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各类用地分布合理,城乡结构布局形态功能分区协调,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生态化和田园化[2]。

3绵阳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3.1提高现代化生态意识

(1)传统观念把自然环境作为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人类可以对之任意处置。然而,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看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3]。我们也不能把对“生态城市”的理解片面化,认为只不过是要搞绿化建设,而是要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解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环境生态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体。社会生态化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经济生态化表现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合理高效,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等;自然环境生态化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我们必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始终。

(2)立足于社会、经济生态化。加强城市景观建设,配备建设小规模的风景旅游点,强调城市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公共绿地,完善城市游憩休闲功能。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壮大物流服务业,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鼓励发展新兴中介服务业,扶持社区服务业。

加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按照水域功能区划要求,保护水环境,防止城市开发建设对水生态系统破坏和污染。

另外,绵阳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重点鼓励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冶金及建材、纺织等工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家电、建材、食品饮料、轻工、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精准农业、观光农业和农林畜产品深加工业等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业;发展公共交通、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科教文化优势作用,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好科技支撑作用。

严格控制城市环境污染,限制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禁止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发展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

(3)进一步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在绵阳科技城建设初期,绵阳市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及涪江、安昌江、芙蓉溪流域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同时,强化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绵阳建立了四川省内首家“环境教育联合教研室”,省内首家“环境公共管理协会”。要通过这些机构来正确引导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既做良好环境的守护神,又做良好环境的缔造者。要通过全民参与各类创建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从深层次认真思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2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1)优化和调整工业结构。注重支柱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构建城市工业产业链。循环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实现危险废物的利用与安全处置;巩固和提升家电、建材、食品饮料、机械、轻工、化工等传统工业项目的发展优势,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

发展环保产业,支撑主导产业生态链的形成。通过提供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型技术与设备,使之成为建设生态产业的重要结点和必要支撑,促进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

(2)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在进一步整合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重点产业的生态化改造。要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延伸工业产业链等途径,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降低高能耗、高物耗、排污量大的行业在全行业中的比例。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绵阳资源环境的约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出路,应该针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发展重点。推进江油市、涪城区、三台县的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工作。支持神工环保、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废弃电子垃圾处置中心等企业,大力开发和生产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城市垃圾处理成套设备、清洁能源车及相关产品、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烟气脱硫除尘技术及成套设备、危废电子垃圾处理设备;支持雪宝、阳安、翰通公司、巴蜀江电、银河建化、古杉油酯、美丰化工、仁智实业、建诚木业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3构建生态城市一体化格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不仅是美化城市景观和市容的需要,更是减轻城市污染、优化环境质量的主体,是丰富城市生态景观、增强建筑艺术效果、陶冶人们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因素。为此,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中,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旧城改造提升过程中,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合理性以及连接性。目前,从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传来消息:我国城市绿化工作要由原来的“见缝插绿”转变为“合理规划布局”。就中等城市而言,每隔300m要有一个公共绿地。为此,在绵阳城市改造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增建绿带、楔形绿地、花园、组合隔离绿地、道路绿化等形式与城市现有的公园、公共绿地、水域等串联起来,通过景观轴线与道路网络,把景观与城市建筑群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绿网系统。

(2)在新区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完善。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一定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及共享性。特别是三江六岸的城南片区建设,按照国家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邹德慈建议:“要避免人工化的东西,尽可能地保留生态的东西,在沿边见绿上做文章。”在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既抓住山水环抱、自然生态优美的自然条件,打造既符合防洪要求,又满足绿化、亲水要求,更能体现山、水、林、文、城“五位一体”的城市内涵的良好生态区。

(3)强化地方立法,通过合理规划,有效保护和利用好城周及城中现有成片的自然生态林木。绵阳地处浅丘平坝区域,总面积20249km2,耕地518万亩,中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分别占幅员面积的61%、20.4%、18.6%。特别是市域有大小江河3000多条,绵阳城中有着东旗西鼓南蛇北龟(东面的富乐山、西面的西山观、南面的南山寺、北面的龟山)的山脉地理标识;城周有富乐山风景区、圣水寺山林、北鹤林、黄土梁林地等等大片组团式林地,形成了城中有山、山水环抱等自然山水十分丰富的独特城市空间格局。绵阳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一定要通过地方立法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自然山水并通过科学规划,始终坚持以生态屏障相间隔的“组团式”布局模式,保持城市良好的山水环境和生态布局。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杨东柱.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J].理论与现代化,2007(6).

[3]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5).

猜你喜欢

绵阳生态城市环境
环境清洁工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漫观环境
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