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个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2009-11-28李铃川
李铃川
教了许多年的书,回望走过的路,尤其是作文教学之路,深感学生作文个性缺失之严重。震惊之余,常常反思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感慨颇多。在此,想谈些个人的看法,希冀以此抛砖引玉,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中学生作文个性缺失最突出的三大表现:
一、情感虚饰之风严重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文章当以“情”为先。情之真者,文才能动人。古之《祭十二郎文》《祭妹文》《与妻书》《项脊轩志》等均为至情之文,因其至情,所以流传久远。可如今学生的作文,虚情假意之风却日渐强盛,无不令人担忧。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1998年的高考作文:谈心理承受力问题。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两题任选一道)。其结果是一场高考结束,考生的父母死伤了一大半。考生编造了许多父母伤亡的故事,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坚强。此等虚饰情感在学生的日常为文当中并不少见。
二、语言雷同现象惊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流传,必须在语言方面有所创意。语言面目可憎,人云亦云,此乃文章写作之大忌。跟下学生作文在语言上缺乏创意,个性不鲜明,语言追求时髦,雷同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学生文章中充斥着太多的寻章摘句的铺陈和矫揉造作的匠气,充斥着时下流行的所谓时髦的语言,而丝毫不考虑文章写作之需要。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无助于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死的语言,对文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而恰恰是这种死的语言在学生的作文中却大量存在,不能不引起深思。譬如,高考作文语言散文化现象,好比是流感一样,人人都在传染着。学生们常常不问是什么文体,也不问适合不适合,在语言使用上都清一色的散文化,语言的雷同现象可见一斑。
三结构用例呆板至极
八股文之弊端不言而喻,可时下学生作文的“八股”之气并不亚于当年。表现形式是:结构呆板,用例单一。譬如,写议论文章,第一步提出观点,第二步举出2-3个正面例子加简单的分析,第三步列举2-3个反面例子加简单的分析,最后联系实际总结归纳,一篇议论文章就这样出炉了。现阶段学生作文中最流行的模式是:例子散文化,一个名人或一个文人加其名言或诗句形成例子;结构平面化,几个例子加几段议论并列摆放,开头戴帽,结尾穿鞋形成文章。一同事多次参加语文学科考试的监考,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学生们用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例子,不外乎就是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
究其原因有三:1.社会环境使然。社会转型。人情淡漠,亲情缺失,浮躁之风的盛行,诸色现象的出现等,给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学生们以极大的影响。折射在学生的作文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弄虚作假”现象严重。由于视此等现象为正常,所以在作文中缺乏个性也就不足为怪了。2.阅读源枯竭(污染)导致。由于课业的负担,考试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致使学生们无暇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的阅读源主要来自教材、报刊、作文选及网络,阅读视野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加之阅读源污染严重。一些退化低俗的东西被学生们加以吸纳。3.作文指导偏差造成。老师们急功近利,作文指导程式化,信奉“思想高度是根本,结构组材是关键。议论抒情是点睛,辞藻华丽是底蕴”的教条。师者之言,学生怎敢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