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考

2009-11-28袁向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文语文教育

袁向萍

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议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息,持工具性观点的人,在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就过分强化语文训练,运用大量的题目,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技巧。这种做法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即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表达,至于欣赏作品,了解作者,则是可以一笔带过的。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流畅,但看问题肤浅,一下笔也只能是风花雪月,甚至无病呻吟。而持人文观点者则在课堂上一味强调人文内容的教学,用大量的时间分析作者的观点,特别是思想人文方面的内容,甚至将文章的欣赏等置于教学之外。从表面上看,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强调知识教学,能够适应现行的应试要求;而另一种观点则是重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那么语文课中的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不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二者是否存在着整合的条件?

人文教育是以树立人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的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孔子就曾经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著名理论,他把“礼”看成是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还将教学内容分为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荀子认为“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美国教育家布兰夏德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有理智的、受良好训练的、有头脑的人”;罗素则提出教育者“必须具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理解”。

其实,上述观点就是在谈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随着课程的增多,人文教育也逐渐向所有学科渗透。《普通高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建设,……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课程性质”中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修改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则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任务,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就说明语文学科既担负着知识教学的任务,也兼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从教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人文因素无处不在。在学习活动中,人们对人文的认识是一种体验中的领悟,这种认识的对象是具体生动的,认识的结果是一种不可言喻或不能用言辞充分准确表述的意味和价值。学生若是能从学习中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内涵,他就会积极投人,参与和吸收,可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不是灌输性的,它的意义在于“润物细无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一、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育具有特殊性,因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追求知识教学的显性成果,也重视人文教育的隐性成果的获得;既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客观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的建议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一体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选文的过程中注重将课程特点与内容要求结合在一起,许多文章取材于名家作品,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感悟也就有所不同,就使得作品的主题各异,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思想,从中获得不同的收益。

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笔下的秋景一反往日萧瑟肃杀,“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那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那碧透的大江、争流的百舸,那秋色无限的寥廓江天,无不透射出一种的气息,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特别是面对困难和挫折,那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概;《我与地坛》则以一个残疾人独特的视角,抓取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学生看到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的内心世界,体会母爱的伟大,从而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而鲁迅则在《(呐喊)自序》中把他对国家深深的忧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体现一个伟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现代文如此,文言文亦然。陶渊明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怀融入到《归去来兮辞》中,学生由此对淡泊功名利禄有了初步的认识;《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教给学生做事要有坚强的毅力。诸如此类的选文在课本、语文读本和选修教材中比比皆是,学生在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情结的感染。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真体味教材中的文章,真正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语文教师自身具备的行为影响因素

学高为范,德高为崇,作为教师自身的人文因素存在于哪些方面呢?

首先,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语文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外在世界中的各种人文信息,并以特有的方式加工处理。当他们欲使学生的人文知觉力有较广泛的建构领域时,就要让学生内在人文图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的人文能力的培养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例如当一个语文教师游览黄山或泰山途中发现特别的景观,他就会记在心里,会在课堂上结合课文,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把景物及自己特有的感受描绘出来,说出其特别之处,尤其是吸引人的美的地方,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并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会倾其知识和能力之所有。用一种极大的热情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读一篇课文时,语文教师会首先沉浸在课文之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受到感染。

第三,老师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言行举止以及工作态度与方式,对教学氛围的创造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富王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他也会善于创设情境,用自己流利的普通话,朋友式的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会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篇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演员,不过他是把讲台当作舞台,将教材当作脚本,演一场更为自然、贴近生活的戏。

语文教师有着良好的基本素质以及体会生活和作品的能力,能够把美带进课堂并传递给学生。因此。只要语文教

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就会让学生学会感受美,而这些教学行为实际上都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包含的人文因素

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他人的体验必定在主体中唤起与他过去经历过的那些体验相类似的体验。只有在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人体验的基础上,即把另一个人的体验放入自己的体验领域内,按照自己的经验去解释它,人们才能达到充分的情感理解、情感解释和情感互动。”也就是说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体会到人文情感,就要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创造。而语文教学过程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和创造的空间,所以说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人文因素。

在欣赏作品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感性材料创造成一种有意义的对象并达到某种悟解。而创作与欣赏不可能有一个明确和统一的规则或答案,也没有按部就班的程序。用同样的媒介画同样的物体可因人因时而异,即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利用不同的人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一规律,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开动脑筋,把高中教材中的小说全部交给学生,先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作品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跨越时间和空间,把这些小说联系起来,重新编写成剧本,再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在这个阅读、体会、改编、创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原作品中人物美,如阿Q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中落后农民的落后和愚昧、葛朗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祥林嫂身上表现的中国封建妇女的善良,等等。同时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也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带人作品中,如学生将老葛朗台与阿Q写进同一个剧本。让他们同台出现,互相揭露对方的短处,使人物既滑稽可笑又让人感到可怜可悲。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与风俗,与此同时也享受了一种创作的美。

不仅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感觉力的培养也受到充分的重视,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不但由于感觉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而且还由于在当前的教育过程和文化体系中,感觉力不仅得不到保护和发展,反而受到压抑和抛弃。而感觉力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基础,古典诗词中“玉骨冰肌自清凉无汗”、“清辉玉臂寒”、“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都生动地记录了这种感觉。学生若无一定的感觉力,便无法深入到语言的内部理解其内涵。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感觉力受到充分的重视,他们愿意阅读、思考,愿意了解作品的内涵,即愿意感觉作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也就很容易接受其中人文的内容,受到熏陶。

由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含有诸多人文的因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研读、思考、分析、理解的能力,当读到文言文或现代文阅读语段时,学生就能够用所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步骤去解决各种问题。由此看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因素会产生积极作用,它与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矛盾、不可调和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思维的很被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机灵的预测、丰富的假说和大胆迅速地作出的试验性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转换到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他们感到书本中、生活中处处都有人文的存在,那么人文教育与知识教学自然就可以整合在一起了。

猜你喜欢

人文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