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2009-11-28张丽丽
张丽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是课堂中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主要优点是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学生参与意识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会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合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其教学效果要比传统教学的课堂提问好得多。那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着怎样的角色定位呢?
问题之一:分组后学生不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采用的是问答式教学模式,教师满堂问,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施分组讨论式教学后,教师发出指令或提出问题,有时学生不知如何作讨论,造成分组活动进展缓慢。以致时间空耗。
对策:充分准备分组活动,使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传统语文教学的课堂练习主要采用大组交流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是围绕着老师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采用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学生活动的中心,学生得到了较多的个别练习的机会,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高度重视组织工作,对活动的内容、要求、分组形式、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认真地加以考虑,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另外,在讨论前要给学生充分准备和思考的时间,分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探究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交流、体验,明确知道应做什么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热情。
问题之二: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难以一一发现和纠正。
在分组后学生进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此时难免会出现很多错误,而如果教师对其一一纠正,首先是时间不允许,其次是教师的精力跟不上。
对策:及时发现、处理问题,纠“大错”忽“小错”。
学生活动时教师角色随活动及内容不同而改变。此时教师应该是“监督者”和“帮助者”,教师要走下讲台,在各小组间来回走动、巡枧,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积极的协助和参与,对学生的语言错误应根据情况适当纠正,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所犯的错误要集体纠正,及时反馈。对于个别同学的小错误要采取“忽小错”的办法。另外,学生也可以采用白纠、他纠、小组集体纠错的方式。
问题之三:课堂内声音嘈杂,秩序混乱,难以控制。
语文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的机会较多,“闲话”也多,每到活动时,爱学习的或对本次活动感受兴趣的则主动参与、发表意见,不感兴趣的或少数不爱学习的学生则会借机说“闲话”。
对策:给学生必要的提示,调控班级秩序。
针对以上各种原因造成的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导演者的调控力,采取相应符合学生心理的有效措施:1、活动的设计尽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使小组间形成竞争,培养集体荣誉感,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时间说“闲话”。3、保持小组间讨论问题的“秘密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防止其他小组“窃听”自己的观点。4、活动过程中强调主持人的职责。由本小组的主持人负责维持秩序。5、有效地控制活动时间,活动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混乱。
问题之四:各小组活动进展不一,时间不易掌握。
各小组讨论问题有的快、有的慢,进展速度不同,这样会造成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差距很大。有的小组组织者组织有序,分工明确,每一个人积极投入,活动效率高,而有的小组却相反。
对策:控制时间,掌握时机,灵活应变。
教师要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当大多数小组完成任务时就可停止,不要过分迁就少数人活动的进展情况。教师应该是一名指挥员,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应变,把握好活动的时间,要适时地开始和停止学生的活动。
问题之五:小组活动依赖优生,部分学生水平差异大,缺乏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所存在的问题各有侧重。学习好的同学喜欢合作讨论,活动积极性高,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活动中优生唱主角,学困生坐在里边当听众,造成部分学生不参与的局面。
对策:建立小组竞争机制,培养合作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挥力,适当调配小组成员,形成小组内优生帮助学困生是培养合作意识的主要途径。采取竞争机制,刺激学生人人参与。在分组活动后,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报告讨论结果、展示小组才华等,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长处。这样会使平时不愿意参与活动的学生踊跃上线,使得比赛富有竞争力,小组互助,团结合作,虽学生之间水平悬殊。但人人参与会激发小组成员间的互助意识,其结果定会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在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中扮演好“监督者”、“帮助者”、“导演者”等角色,处理好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