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2009-11-28刘谦
刘 谦
语文课堂不管以何种教学形式,都应该通过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形成受教育者个体的审美体验,并上升为个体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其个性、人格得以健康发展。至于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笔者管中窥豹,斗胆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课堂激情源于教者自身的激情。美国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教师。情感可以渲染气氛,可以感染他人。一个走上讲台就会激动的教师,他的学生肯定也是充满激情的;相反,一个在讲台上无精打采的教师。我们很难去责怪台下的学生没有激情。任何一篇文章,若要学生陶醉,首先要教师自己陶醉。一个教师他应该从下述方面去保证自己的激情:
首先,他应有充沛的体力。体力应是人良好情感的基本保证,没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没有愉悦的精神体验。人也就更谈不上激情,所以一个教师,他可以一心扑在教学上,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但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有一个清晰的思维。我们赞美那些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为学生工作的蜡烛精神,我们尊敬那些不知疲倦,无私奉献的辛勤园丁,但我们绝不能提倡教学的疲劳战,教师更应该懂得对自己体力的合理支取。一个教师,只有保证了精力,才可以保证课堂的精彩,而课堂,正是教学的最前沿。
其次,他应有充实的知识基础。教师的激情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而这种生活感悟又根源于他自身的知识修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永远不仅只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发掘课堂,他应考虑从历史、政治、自然科学、音乐、美术、心理学等等多方面去让学生领略情感,感悟人生。引导学生领悟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治愈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贫血”(缺少真情)、“缺钙”(缺乏思想和斗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没有独立思考)。
再次,他应有充足的准备。激情不是说有就有。随叫随到,它需要酝酿,它需要创设情境,有激情的教师,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去激发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激情。
二课堂激情需要教师根据文体特点把准每篇课文的感情突破口。我们总是听到很多教师在抱怨:“这篇课文太不好上了,这种课文怎么能选入教材,学生学起来没兴趣,教师教起来也枯燥无味……”教材的优劣肯定是存在的,但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能人选教材的课文,肯定是上了档次的。优秀的教师、有激情的教师,不论什么样的课文都能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所以不是课文本身不具激情,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课文情感的突破口。以下是本人几年来曾试验用过的几类课文激情突破口:
说明文应从说明对象人手去抓住学生最为关心或是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展教学。说明文也许是公认为最不好教的文体,怎么教也无外乎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程序化的东西,学生最为厌恶。所以应该深入文章本身内容去发掘,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如果让学生来整理收集归纳文中体现的荔枝文化,学生则会显得活跃而积极;教学《向沙漠进军》如果能用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壮丽美景去打动学生,用楼兰古国神秘消亡的过程去吸引学生,用土地沙漠化触目惊心的数字去震撼学生,学生定会学得充满激情;讲授《死海不死》如能从物理学的角度,从实验入手,或从导游对死海解说入手,相信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
古诗的教学,除了要用较多的时间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外,同样也可以结合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去激发情感。比如从《关雎》中,可让学生去体悟早期社会纯朴的爱情观: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心上人,首先要有对她的心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接着是大胆的向她约会(寤寐求之),求之不得也不会产生忌恨,还在那里自我反省(辗转反侧),并认为爱一个人就是要使她拥有真正的快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就是恋爱的最高境界——女唱男随。
小说的教学,应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用一点作为感情切入点。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假如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设定原告(冯渊家仆)、被告(呆霸王薛蟠)、审判长(贾雨村),助理审判员(小沙弥),让学生依情节去了解案情,澄清真相,定会激起学生学习此文的激情;《孔乙己》一文如果从环境出发,让学生一开始就从文章结局人手去分析:孔乙己必死无疑,因为孔乙己的生活环境注定了他在那种社会悲剧的命运,再加上他个人的性格,他只能是死,这样的分析切入,学生既易明白,也易感兴趣。
散文的教学要注意潜移默化的美感浸润。如《冬天之美》的教学,我们可以摆脱条分缕析的分析方式,从美感入手进行设计,乔治眼中的冬天“美”在哪里'哪些语言最能突出这种美?从这种美中你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他的思想感悟你怎么看'等等。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激情,只有激情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话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