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点燃孩子们心灵的火种

2009-11-28周香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火种被动观点

周香波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中小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孩子们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顺应新课程变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点燃孩子们心灵的火种。下面我就此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营造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力,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的动态生成过程,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要,精心设计各种学习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组织学生以课文为剧本,上演现代版《皇帝的新装》,让学生扮演皇帝、骗子等主角,而教师则在其中扮演配角——大臣,这样师生同演一台戏,联成一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学与演中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未来几十年中,师生关系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和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从独奏者和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剧本”,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对于这些“剧本”和“案例”,由于教师以及每一个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得到的结论和观点也就有可能不同。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有学生讲:“狐狸智商高,它为了渴望得到东西——肉,很会动脑,我佩服!”;在学习《素兵马俑》时,有学生发言:“秦始皇不愧为一位帝王,高赡远瞩,给我们建造了举世无双文化遗产。”“我认为秦始皇是名符其实的昏君,他为自己修建陵墓,而在当时不知耗费了国家多少人力和财力。”……这正如苏轼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视教材这“圣经”为“金科玉律”,不应留在对教材本身所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更为本质的东西,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积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如果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教师就应该加以充分地肯定和表扬;如果学生的理解有偏差和误解,教师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矛盾之处,而不是武断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三、语文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学习状态的根本改变——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意味着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索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发现和自主探究转变。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例如,我在执教《黄河颂》一文时,先带领学生观看黄河壶口瀑布的短片,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黄河的雄壮与豪迈;接着让学生读课文,通过文字在头脑中再现黄河的奔腾气势;再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朗读技巧,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看中生情,在读中悟意。这样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能从文本中尽能地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也如语文教学专家所说的那样:“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变革,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意义创造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到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从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到“对话者”,从领导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共同学习的过程,让语文课堂点燃孩子们心灵的火种,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猜你喜欢

火种被动观点
火种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点燃火种的地方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