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趣味性作业设计
2009-11-28张雁凌
张雁凌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于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学习热情势必高涨,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然而,传统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而言,趣味性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作业和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现状及青少年的求知特点,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趣味性作业设计应着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作业兴趣
传统语文作业大都以单一的书面表达方式,按教师指定的题目进行“回答式”或“抄写式”的训练,学生只是进行机械的、枯燥的“应付”,毫无兴趣可言。趣味性作业可提高学科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单一性作业为多样性作业。
一是以新引趣。好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新颖的作业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后,学生对水浒故事大有兴趣,教师可在课堂上相机进行引导: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扬柳等,其性格特点是行侠仗义、粗中有细,又谈及黑旋风李逵的鲁莽、行者武松的胆气,学生兴趣倍增。教师再适时鼓励他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水浒传》全书,届时开读书交流会交流阅读心得,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高涨,无形中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是竞赛引趣。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训练中适当设计竞赛练习,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完唐诗宋词后,就在班级内举办“诗词朗诵会”,还开展了一次“古诗词大王”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实践,增强作业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例如教完《看云识天气》后,老师可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介绍的有关知识,去观察天上的云和光,并推断出近日天气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推测、交流、展示及验证等亲身活动,去体验课文知识的真实性。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有关天气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实践能力,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生差异,激发作业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成功的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差异,分层布置作业。
一是作业量分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减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再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诵。
二是作业难度分层。一般来说,作业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有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完成创造目标。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展。
三是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要求优生当堂背诵的文段,后进生可以课下背诵;要求优生当天就交的作业,后进生可以隔天完成。这样,就变传统语文教学中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为大家都“吃得了、吃得好”,皆大欢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设计作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并加深理解学生的课堂知识,并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优化改造,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意犹未尽地期待着下一次作业。那么,我们语文教师便可以喜看“桃李满天下”的累累硕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