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写作兴趣 提高作文水平

2009-11-26林贻顺

教师·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阿Q写作文习作

林贻顺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作文水平,同样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于漪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学生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作文教学的真谛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生活,有了兴趣,写作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1.关注校园植物

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与学生朝夕相处,最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同样也可以作为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模本。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树木的落叶,并就“落叶”这一话题写一段景物描写,同时要求在景物描写中最少要用到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两种以上的描写方法。同学们认真观察,放飞想象。有一个学生把落叶想象成一位少女依依不舍地离开大树母亲的怀抱,去开创新的生活;有的同学则写到:树叶在空中唱着歌,翩翩起舞,回到大地的怀抱,化作泥土,回报母亲。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困境。

2.关爱亲情朋友

教师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一位学生在以“心声”为话题的作文中写道:“……爸爸、妈妈:你们不明白我的心,我好想对你们说,就算再清苦的日子,只要一家人快乐地在一起,那又有什么呢?其实,你们不明白,我不需要很多的钱,我要的是你们的爱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许多需要父母的爱的同学的心声,语言朴实,真切感人。

二、改写仿写,力求创新

改写、仿写,是在前人成功的作品基础上的再加工再创造,它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在改写中放飞想象

改写是一种再创造,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阿Q正传》一文时,也尝试着设计了一道作文题,让学生以《阿Q新传》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故事新编,并在学生写作文前进行了这样的引导:①引导学生将原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作比较;②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原文的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的语言特点,要求改写后的文章既要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要有明显的现代人生活的气息;③假如21世纪网络革命波及未庄,阿Q会有什么举动?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学生们完全沉浸到对故事新编的创作中去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使阿Q参加革命后的种种举动都具有现代化的色彩,作文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才能。

2.在仿写中大胆创新

仿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而又有趣的方法之一。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文章,特别是语言的描写,并要求学生仿写。

三、把握标准,强化优点

美国学者杰丝·雷耳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职专学生在学习方面,虽然不好表现自己,但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尊。因此,教师对他们的作文不应吹毛求疵,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有些学生的作文整体并不见好,但他们在用词、组句或选材方面却常常有独到之处,教师就要抓住该生的优点,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1.理解性的批语

理解是沟通的前提,沟通得越好,教育效果就越好。理解能产生信任,有了信任才有信服,让学生信服的评语才能起到预期的作文教学效果。笔者平日在学生习作中,尽量用口语化的批语与学生交流,多点鼓励,少点批评,给学生更多的自信。

2.创设写作氛围

笔者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及学习园地,把学生优秀习作放大,让学生观赏、学习,让习作者备感自豪,有成就感;让其他学生有可供学习的范本。平时,笔者还经常把学生的习作编集成册,供同学们传阅学习,这样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3.诵读学生习作

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用学生的作文教育学生,帮助那些平日写作文困难的学生改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又让那些优秀者更优秀。。

总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多种方法,只要教师正确引导,都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融入学生的生活空间,与他们共进退;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这样学生写作兴趣一定能大增,作文水平也一定能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职业中专学校)

猜你喜欢

阿Q写作文习作
写作文的烦恼
阿Q和老A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作文等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