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铎:探幽索隐 继日以追

2009-11-26

中关村 2009年11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

沙 磊

“我的经历可以用五六七八来概括,到军博50年,从军60年,从艺70年,今年80岁。”

穿过熙熙攘攘的军事博物馆一层展览大厅,右拐前行几步,便来到了李铎将军的书法工作室。闻敲门声,李铎起身开门,只见他步履矫健,容光焕发,丝毫没有80岁老人的蹒跚。

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军仪军容可见一斑。可那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还是在黑发中清晰可见。透过金色镶边眼镜,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我的经历可以用五六七八来概括,到军博50年,从军60年,从艺70年,今年80岁。”李铎告诉记者。

工作室内,抬头望去,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仕龙书屋”的匾牌高悬中央,下面是五幅对联一字排开,很有气势和韵律感。目光右移,出自于儒家经典《谷梁春秋传》“德厚流光”的匾牌充满阳刚之气,悬挂在工作室东侧的墙壁上。德厚流光意指道德高,影响便深远 。这不正是李铎将军的现实追求和精神写照吗?

环顾四周,工作室两侧摆满了李铎不同时期的个人戎装照及许多重大活动的现场留影,在这些珍贵的历史相册里,你既可以找到气宇轩昂、钢筋铁骨的威武军人李铎,也可以看到和煦温柔、淡然一笑的文人雅士李铎。

笔墨情怀 书艺常青

李铎将军出生于1930年,湖南醴陵人,父母都是农民,兄弟姐妹三人,他排行老二。5岁时和姐姐同在本村私塾一个班里上学。幼时即酷爱书法,每次挑水经过祠堂时累了,总用手指头在扁担上描画牌匾上的优美字体。初中阶段写字评比总在前一、二名,得了奖品,就走几十里的路赶回家向父亲报喜。

1948年春天,李铎考上了县城里的湘东中学。那时的中学生就算是秀才了。消息传出,满村欢笑。这个村自古还没人考进城里的学堂,真乃吉星高照。但是,家里拿不起学费——一个学期要1300多斤(14担)谷子。好在亲友们慷慨,大家帮忙,村里村外李氏人家,你一斗、我一袋,纷纷送上门,最后由七八个乡亲推着独轮车,送李铎进城读书。一个学期需交费时,又是七八个乡亲在父亲带领下,翻几十里的山路向大地主高息借粮运到县城才使其学业得以维持。那时的李铎发奋拼搏,学习成绩总在前几名。

李铎将军激动地说:“那时我能读初中,是父老乡亲们用一粒粒谷子堆出来的,我懂得它的金贵。发誓好好努力,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报效社会的厚爱。”

1949年8月,还没初中毕业的李铎,带着强烈的求学愿望到中南军政大学分校招生办,壮着胆子恳求,并报上了自己写字和画画的特长。当时有一种说法“初中的孩子考大学,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他不顾嘲笑,凭着一手好字和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军政大学,从此成为了一名军人。李铎从军至今已有60年了,他说军队的战斗作风对人有很好的影响,养成了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和战斗不止的精神气度,让人具有一种阳刚之气,写出的字也苍劲挺拔,蕴含着一股力量。

他认为成为一个书法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便是“非常勤奋”。他特别强调“非常”,“什么天才也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他十分坚信这一点。搞书法不能糊弄人,造假不成,得来真的,得苦练。这是他儿时发蒙时得来的教训。他至今仍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幕情景,老先生让学生训练画圈圈儿,他讨巧将毛笔倒过来,蘸上墨汁,印出很多圆圈儿交上去,结果可想而知,当着别的孩子的面,他挨了三下手心板。

自此以后,发奋苦学,几十年来,他养成了不拘时间、地点、季节,随时随地练书法的习惯。

在部队工作繁忙的时候,李铎就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练字。他常常在半夜妻子入睡后爬起来,进了洗手间,将放在洗手间的毛笔拿起来,蘸上清水,在四壁上写字,写完第四面,第一面墙壁也干了,周而复始,一些就是两三个小时,妻子发现时不禁埋怨“你不要命了!”

另外,他还利用中午的时间在桌子上写,用杯子盛一杯清水,用笔蘸着清水写,写完再拿抹布把它擦干,久而久之桌子上的漆都掉了。后来又改在地上写,一次傍晚,他走出工作单位军事博物馆,不禁怔住了,好一片大学,一个脚印也没有,这样的天然大纸去哪儿找?他兴奋起来,拿来了大扫帚,一笔就是一米多宽,痛快淋漓地从东写到西,竟把整个广场都写满了!正巧当时有人看到了李铎忘我的影子,就拍下了照片,这个事情还曾被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报道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正是这种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心志造就了今日的书法大家。

李铎将军自入京在军博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在书法园地勤奋刻苦学习:北戴河畔海风徐徐,浪花翻舞中沙滩挥笔习书;大雪纷飞的军博广场,挥舞着大笤帚雪地练书;临习郭沫若书体几可乱真;恳切求教书界前辈舒同、启功,心得连连,坚实地完成了临立变创书法理论,书风三变,高屋建瓴已入化境。

临立变创 书法理论

李铎先生自创“临、立、变、创”书法理论,深入浅出是其独特而精道的书法理论体系的基础。所谓“临”即指临帖的重要。他认为一个书法爱好者,首先必须过好临帖关。随便划拉,自己悟是悟不出来的,必须从古人那里悟,从范本当中悟。他建议:每天拿出20分钟,多则不限,但不得少于20分钟。

所谓“立”就是要立住自己的基础,奠定书法根基,然后向变的方向延进,在变的基础上达到创新求异的新的更高层次的书法意境。关于锤炼基本的笔法,李铎先生有完整的研究和论述,他认为笔法的锤炼是一个长期的书写过程。从一入手开始,就要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按照落笔、行笔、收笔三要素去仔细体会。

1959年到1978年,是他的“临、立”时期,即临摹杰作,书作站得住的时期。他临习了许多著名碑帖,其间对郭沫若书法用功最大,一次他和妻儿去故宫参观,看到绘画馆、钟表馆、瓷器馆、珍宝馆的牌子白底黑字郭氏书作,认为这是郭沫若书法的精华,忘记了参观,习惯性地掏出本子来双钩临摹,等临摹完毕,已不知家人在何处!后来他在十三陵水库纪念碑见到刻石镏金的郭沫若诗文书法,竟在阳光曝晒下临摹了几小时。

改革开放以后至今,是他书法的第二期:“变、创”。书法在立得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博采众长,形成自家面貌。继承实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继承。应反对当书奴,也反对胡来。具体来说,对碑帖既要“入”,更要“出”。只有“出”才有出息。以他的体会,“入”就像登上一山峰,“出”就像登上山峰后为了登更高的山峰而必须先下山谷一样,往往此时感觉水平下来了,但过了这个艰难的阶段,就能进入更高境界。这是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漫长的阶段。1980年以后,李铎开始甩开郭体,将魏碑和合隶书笔法引入行书中,形成了古拙沉雄、雍容遒劲的书风,他谦虚地认为这是他想达到而目前还未达到的目标。

书法艺术的水平不仅体现在字内的功力,而且字外的文化内涵也是至关重要的。李铎先生非常看重书法的力度,他认为书法的力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是悟性的体现,是在技法娴熟的前提下,人格魅力和浩然正气的体现。他还认为“情”在书法艺术中也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一个书法家只有具备了丰富、复杂、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并对于自己的情操加以陶冶和修炼,不断强化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才能够写出韵味生动的书法艺术作品来。李铎先生不仅临帖、悟帖,而且游遍祖国的大川,在美好的大自然中领悟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灵性和真谛。

李铎还提出了“兴趣、勤奋、悟性、路径”八个字,一是有“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广大群众兴趣还是挺浓的,尤其是小孩子。但是光有兴趣还不行,还要有“勤奋”做保证,每天都来做。现在看起来,书法在学校里边做法还不是那么正规,不是很系统,但是现在都在做。另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悟性”,光有兴趣,有行动,没有悟性也是不行的。这个悟性就要求孩子在学这个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把心放进去,把脑子放进去,要能够领悟。除了“兴趣”、“勤奋”和“悟性”,还得有个“路径”。路径很重要,走什么路子这是一个方向问题。现在有很多路子,有些野路的用一段文字来说明这是什么意思,这恐怕是不可取的。

李铎将军书法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笔笔送到,每个点画线条都是神完气足,造型形态变化丰富。其中不仅有向背、轻重、粗细、缓急之审美表达,而且线条运行“踪迹感”十足。作品中的字“结构”十分结实而不失空灵,既有鲜明的北碑镌刻意味,也有强烈的南帖书写情愫,二者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结合。引导我们视线的是其连绵不断的线条所构成的一泻千里的气势。通篇观之,书家心手相忘,随心所欲,首尾一致,大气磅礴。那苍莽劲健的线条,浓淡枯湿的墨色,收放自如的结体,以及飘逸飞扬的神采,令每个欣赏者都随着作品的跌宕而心潮起伏,澎湃不已。一如欧阳中石老师对李铎将军书艺的评价,“用墨浓厚枯滞,用笔老辣凝涩,整篇气息贯畅,结章天然如铸。”

探幽索隐继日以追

李铎先生的书法艺术,陶古铸今,融会贯通而一枝独秀,在当代中国书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李铎自幼习书,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及至颜、柳、欧阳、赵、二王等字帖,他把古人的用笔、结字、章法等艺术特点熟记于心,运用自如,从而形成了他博大沉雄、气势恢宏、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既有古人的神韵和笔意,更有他自己的风貌,笔墨精巧、特色鲜明、魅力无穷、雅俗共赏,欣赏后能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愉悦和高雅舒适的享受。

2009年4月20日下午,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恭贺李铎先生八十华诞暨《李铎书法集》首发式。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张道诚,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等发信或致电祝贺。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题词祝贺:“巨毫光春秋,厚德誉墨川”。

《李铎书法集》收录了李铎各个时期的书法力作、自作诗词近200幅,还有多篇书法论文以及9幅国画作品。李铎先生现场挥毫写下“探幽索隐,继日以追”,表达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心声。

孙家正指出,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举办李铎先生八十华诞暨《李铎书法集》首发式,很有意义。要在书法界乃至文艺界形成尊师重教、团结友爱的良好风气。广大书法家要学习李铎先生德艺双馨的良好道德风尚。

清代杨守敬讲过“未有胸无点墨而成为书家者”,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首先应是一个学问家,书法的最终成就是看学问高低。李铎先生是诗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又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他不仅书法艺术精湛,而且更注重人品修养,所以他对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悟性、深刻的理解和杰出的贡献。

在2008年“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李铎老师获得“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当时获奖者总共四位,分别是:王学仲、欧阳中石、李铎、沈鹏。李铎在书法上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自己还是感觉不足,谦虚地说到“比起那些大家,我还差得很远,甚至比起全国有作为的书法家还有一段距离,艺术上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如果老天再多给一点时间的话,我会继续努力来弥补这个不足,有信心也有决心通过实践、通过摸索尽可能缩短这种距离,来接近书法艺术上的桂花之巅”。这就是谦谦君子李铎的胸怀。

在李铎先生八十华诞暨《李铎书法集》首发式上,李铎先生和夫人李长华即兴赋诗七律?八十抒怀:“香樟渌水大王山,白鹭纷棲雪满巅。少小扶竿船竹渡,嬉玩犹在数天前。凭窗几度怀乡远,老病仍依桌案边。索隐探幽三味久,神游太古八荒天。”

链接:

李铎,1930年4月生,号青槐,字仕龙,湖南省醴陵市人,研究馆员,毕业于信阳步兵学院。文职将军,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著名书法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等。著有《书法入门》,出版有《李铎书前后出师表》、《李铎书新校〈孙子兵法〉字帖》、《李铎书〈孙子兵法〉碑拓全集》、《笔伴戎马行》、《李铎和他的艺术》、《李铎行书千字文》、《李铎诗词书法集》、《李铎书画集》、《李铎论书断语》、《李铎书法集》等字帖和专集。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梁世刚和他的书法艺术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