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视线
2009-11-26关村
关 村
再论“云计算”应是中关村IT业主攻目标
几个月前,“中关村视线”曾发表《“云计算”应是中关村IT业主攻目标》的言论,今又说起这一话题,故曰“再论”。所谓“云计算”,系指计算机通过互联网从“共用机器”的脑海中“各取所需”。即文件、电子邮件等资料将存储存在网上,喻之为“云中”,共享之后使之能从任何个人电脑或移动装置中接收。恰如人们依赖电力公司提供电力一样,客户将依赖于“云计算”商家提供的“计算商品”。专家预言,随着“云计算”创意的日臻成熟,正像“CCD图像传感器终结胶片的发明”一样,势必引发IT业的一场“大革命”。“如果你在网上储存的东西越来越多,通过普通网络浏览器使用的软件越来越多,那么,你用什么样的电脑、电脑运行的是什么软件,这就不那么重要了!”“如果微软最新推出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与‘云计算接轨,可能意味着失败。”这并非危言耸听。请看,微软的主要对手诸如谷歌、雅虎、苹果等公司,都在兼顾为“云计算”提供服务。亚马逊公司更是开创了出租以“云”为基础的计算能力的先河。“云计算”服务前景广阔,消费者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即可方便使用。“云计算”公司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获益颇丰。尽管“云计算”还存在“锁定”和“安全”等风险,那是发展中的问题,绝非是“死穴”。还是那句话,“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必须在‘云计算这一发展趋势中,迎头赶超,占领高地,后来居上。”
李开复博士扎根中关村
打造创新梦工场
全球IT业的奇才,即将进入“知天命”之年的李开复博士,殊荣“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称号,开始实现他用“天使投资”帮助青年实现创业理想的人生伟大目标。李开复走进中关村,一是可以言传身教,告诉青年“世界因你而不同”、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二是实现夙愿,将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凝聚在一起,打造“创新工场”。据悉,李开复预计在未来5年将投入8亿元帮助青年创业。可以说,此举将掀起创业新模式的风潮,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最好的示范!李开复倡导的“创新工场”是“天使投资+创新产品”的组合。在创业初始阶段,李开复就会全面参与,以自己的眼光和经验去选项目、评估培育项目成长,他既是“教练”又是“媒人”,让创业团队尽快成型,并在市场上立足成功。“公司运作的理念是:(天使投资+创新)ⅹ规模化。李开复将招聘一批优秀的创业者和工程师,在其带领下,开发具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一项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剥离母体成为独立的子公司,直到上市被收购。业界专家对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寄予厚望并有很高的评价:“创新工场”本身并不是工场,而是“人才的储备”。“创新工场”是“符合中国目前特色的孵化器”,可以解决资源缺乏、专业支持和经验不足等矛盾。更有专家认为,即使创新工场无法轻易孵化世界级的公司,但能为中国留下巨大的创业人才财产。李开复充满自信地说,“我最大的目标是培养出至少是一个拥有国际品牌的公司。如果这个目标不能实现,只要能培养出500至1000位懂得运营高科技的精英,也算是一项成就。”
中关村具备振兴“文化产业”的丰沃土壤
日前,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促进文化产业与钢铁、汽车、信息等10个“支柱产业”并驾齐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关村作为国家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样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天时——国家把文化产业上升为“战略性产业”,这一“政策利好”为中关村的新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地利——中关村特别是核心区,海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传统文化抑或时尚文化,“文化之海,艺术之淀”,为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人和——中关村人才济济,群贤毕至,厚德载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新兴文化视野广阔,无论是“土鳖”还是“海龟”,都具有一颗“中国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勇于奉献。“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是中关村发展文化产业的可靠保障。当前文化产业呈“逆势增长”的业态,只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保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政策利好”转化为“真金白银”,业界专家提出诸多建言值得深思。“发展文化产业要打破地区与部门封锁和行业垄断,通过并购和重组把市场主体做大。”“必须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国有、民营、外资并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切忌搞成‘合作社,仅是捆绑,不是实质性整合。更不能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相信中关村在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也能做出“示范”。
诺奖得主高锟“经得住喧闹 耐得住寂寞”
享誉“光纤之父”的诺奖得主高锟,为人类信息时代提供了支撑。可是,40多年前高锟发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时,曾被业界诸多专家视为匪夷所思。高锟坚持“走自己的路”,周游世界,“布道”他的信念,“为赢得学界的认可,他等了15年”。“等到光纤技术的广泛应用,又经历了20多年”。如今,光纤技术应用越来越广,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光纤通信革命。诺奖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努德·格伦“用一根光纤的电缆”形象地解释了高锟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锟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当之无愧!高锟面对这一姗姗迟来20多年的诺奖,“自己却记不清楚了”。他已经被“老年痴呆”的病魔缠身,表达困难,却谦虚地说,“这不是大事,这荣誉属于所有人。”令人欣慰的是,今年12月,高锟将“执子之手”,在夫人黄美芸的陪同下出席颁奖典礼。这对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老夫妻,曾考虑将70万美金的部分捐出用于为老人痴呆症患者服务的机构。这让人联想起高锟不曾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当他人为之惋惜之时,高锟坦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这是当今国人特别是“象牙塔”里的精英值得牢记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