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得见的手”切莫伸得太长

2009-11-26萧惑之

中关村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产权国家

萧惑之

日前,民营经济战线传来喜人的消息:国家发改委在一篇文章中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GDP的60%左右,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的70%以上”。

尽管如此,业界人士还是“喜中有忧”。认为“民企经营者面对的是一个与之无法匹配的环境”。据悉,发改委又在准备出台鼓励民营投资的“20条意见”,可是一联想起“非公经济36条”出台这么多年来,尚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能够解决,难免让人扼腕叹息。可见贯彻“好政策”更需要有落实政策的“执行力”。有共和国的“长子”之称的国企,靠垄断逼得“庶出”的民企类似“二等公民”,出现诸多的“玻璃门”现象,银行贷款可望而不可及,审批新项目难于蜀道。为生存计,民企翘首被戴上“红帽子”,不得不在“长子”膝下称“臣”。时下传出的“山钢集团”和“日钢集团”签署的兼并协议就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例。“日钢”掌门人杜双华董事长发声《“被重组”:我心态平和》——“7年来大家干得不错,造就了日钢也成就了我!但是,以前的成就都成为历史,今天的日钢要重打锣鼓另开张,要以从头开始的心态,共同把日钢的事业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读后让人感到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和惋惜。我怀疑,昔日“日钢”尽显社会责任之风尚,“抚养老人”、“救助孤儿”、“扶助大学生”,特别是在汶川震灾难期间慷慨解囊之举,多处建立“安康家园”,这种民企模式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还能传承下去吗?恕我直言,“被重组”后的日钢,就是保有“大爱无疆”的情怀,也失去了那种雷厉风行的“办事机制”。

一些有识之士,面对被舆论界视为“国有化运动”的山西煤炭重组,“一夜间被做大做强”的钢铁企业的兼并,“蒙牛”被戴上“红帽子”牛根生大权旁落等现象,发出“当前资产重组倾向发人深思”的质疑声。

产权问题专家常修泽提出既要重视“产业结构”,更要重视“产权结构”,“两只眼睛看重组”的观点。“重复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痼疾”,“资源失衡”是“产权结构”调整的“错位”,其根源在于那只“看得见的手”伸得太长。为此,常修泽提出“三不”的建言:“政府不应该干预微观经济的企业重组;政府不应该代替企业进行微观重组决策;政府不应该代替企业招战略投资者。”目前我国的钢产量产能过剩约2亿吨之多,正是过度追求“GDP”的结果。常修泽还为“资产重组”开具“良方”——“不一定绝对控股,可以相对控股;不一定相对控股,可以有效控股;不一定有效控股,可以参股;不一定参股,可以就让民营资本经营。”关键是要转变“姓社姓资”的“官念”,为官者要坚信“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姓社不‘姓资,对民企要抱以信任。”

著名经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鉴于国人这种“国进民退”的重组新浪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用了几十个国家的数据,放在一起研究,发现一个‘负相关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国有企业和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事实上是反相关的。国有企业太大,国家的法治水平就会降低。”毋庸讳言,中国的发展经历,“不管是银行业、石油行业还是钢铁行业,都印证了这种看法”。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国有经济独大”无法解决“效率和竞争”的问题,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更不能再“折腾”了。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1991年参观银川小口子时,见一寺院,“既供佛祖,又是道教名观”,感悟颇深,填词《采桑子》云,“世间哲理从无界,佛在心中,道在心中,律己助人两教同。”窃以为,在当前中国经济“非均衡”的状态下,克服“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和“制度创新变形”等痼疾,“国资”更要有“眼光”,同在“国家”的屋檐下,“都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还是“相依为命,彼此提携,共同发展”好。

猜你喜欢

产权国家
国家公祭日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国家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把国家“租”出去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对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思考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