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进民退”有“鸠占鹊巢”之嫌

2009-11-26萧惑之

中关村 2009年11期
关键词:牛根生山钢非公经济

萧惑之

“国进民退”成为时下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舆论的眼睛聚焦在几件国企兼并民企的大事件上:“山东钢铁”吞并“日照钢铁”;“中粮集团”对有“中国第一民企”之称的“蒙牛集团”进行整合;“中石化”旗下的“中化方兴”成为“戴红帽子”的新“地王”;还有山西煤炭行业整合将诸多的民营资本清理出场。

企业兼并和重组,本是市场经济中司空见惯的常态,不足为怪。问题是,我们见到的一些兼并现象有悖于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信条。

“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一纸重组协议就令人疑窦丛生,按照当时两家各自经营的状况,“山钢”亏损,而“日钢”则有盈利。正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评论所指,“尽管日照钢铁效益良好,仅上半年就盈利18亿元,却抵挡不住国营巨头的‘敌意收购”。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认为,“收购日照钢铁的山东钢铁上半年竟然是亏损13亿元的‘亏损大户”,如此“优汰劣胜”,势必造成资本的巨大浪费。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今年6月,“日钢”的一项产能项目,因无法获得“准生证”,被迫夭折;而只要对国企“山钢”称臣,“山钢”则可协助补办手续,完善产权,立马可待。那双“看得见的手”对“国企”和“民营”的亲疏远近一目了然。“都是同根生,待遇大不同”。

“蒙牛集团”出让股权事出有因。“中粮集团”收购“蒙牛”的20%股权时曾许诺“不参与‘蒙牛的日常管理”,话音刚落,墨迹未干,“中粮集团”就派员取代了“蒙牛”创始人牛根生,自家担任董事长。“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曾以“强乳兴农”为使命、愿将全部股份捐给“老牛基金会”的牛根生只能“就范”。一些喝“蒙牛”奶的股民发出感叹:“国资”为什么不能像联想柳传志那样慷慨解囊救助“老牛”一把呢?“惺惺惜惺惺”,只怪“蒙牛”是“民企”——“非公企业”。其实,“志在振兴中华,何必论国企民营”!

鉴于“国进民退”的现象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多有“业界专家”站出来说话。一位体制内的“官员”专家先是说,“目前还没有数据支持‘国进民退的说法”,接着又话锋一转“不过”地指出,“在信贷资金以及市场环境等领域,国有企业的确享受了一些民营企业享受不到的待遇。”结末,又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鼓励民间投资20条已上报国务院审批,预计这些措施的出台将有助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这一“利好”消息让人蓦地想起4年前制定的《非公经济36条》。可是,“非公经济”一直处于“被整合”的环境中,“玻璃门”前可望不可及,望梅岂能止渴。

《民营经济内参》上有一篇文章对时下的“国进民退”现象有实质性的分析:“民营钢厂屡被国企兼并,主要是‘总量控制、等量置换的政策”使然。“落后产能主要为老国企所有,年轻的民营钢厂大部分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如果国企大量淘汰落后存量产能,而民营企业则增量扩张,不利于这一行业的国有控制。因此,我们看到,大型国有钢厂一方面兼并民营钢厂,一方面新建产能,在此基础上淘汰落后产能,目的是限制民资扩张。”原来如此!说得直白,关键还是在“公”与“私”上打转转,陷入了“怪圈”,走不出来。解剖的是钢铁行业,却一叶知秋,只要是国家垄断的行业,诸如石油、煤炭、电力、电讯、邮电……莫不如是。

《诗经·鹊巢》有道是“鹊有巢,鸠居之”。朱熹有生动的解读,“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进民退”不利于市场竞争,倘不能及时扭转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中打造的民企“半壁江山”,可能被挖墙脚。窃以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是产业自身能力的调整,不应该是“所有制的调整”,更不能“鸠占鹊巢”。

猜你喜欢

牛根生山钢非公经济
发挥优势 助推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山钢拿下船用9Ni钢订单
山钢5100m3高炉提高铁水装准率的实践
山钢日照2050热连轧快速轧制模式研发与应用
山钢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思考
改革创新 营造环境 推动鹤壁非公经济发展提升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伊利:陈年旧事
伊利:陈年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