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探析

2009-11-26刘佳龙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10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管理

刘佳龙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人才等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提出了几点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管理 国际化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目前,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颇多,主要将目光集中在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怎样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上,忽视了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重要性,缺乏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从管理学角度讲,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化不但是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是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管理要以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作指导,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有多少外籍教

师和多少留学生、开设多少门国际课程等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将这一系列国际化要素有机地结合、科学合理运作的管理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规模,而且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然而与之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化却发展缓慢。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离国际化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能适应教育与教育管理国际化的要求,实际运行的教育管理基本上是经验加政策导向式的,突出表现为非理性管理、凭经验办事、靠红头文件办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1]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后发外生型”。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外国引进的。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可以分两个维度,即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国际化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国际化。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研究队伍的壮大,教育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开始深入探讨教育管理的本质,建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为了拓宽研究的视野,我国学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到大量吸收国外的教育管理理论,并随之出版了一批学校管理学著作和教育管理学著作,并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通过吸收国外的教育管理理论来建构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在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上是国际化的,同样,它也反映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至今,经历了学习日本—前苏联—欧美三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对国外办学理念、学制、学分制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借鉴,而且在如何进行教育管理、如何管理教学、如何管理教师和学生等问题上,都具有国际化的色彩。其中,对学分制的应用和改革、学分的互认,就十分明显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实践应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都有所发展,但是我们却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什么我国的高等教育却发展得不尽人意?

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算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化,但是却未能够真正与世界接轨,达到实质上的国际化。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现状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国际化管理意识不强

在“官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管理理念主要表现为重管理意识、轻服务意识的理念,重在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要求和支配。虽然我国也在倡导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但只是象征性的口号,并未贯彻到现实的管理工作中。一切服从领导,注重上传下达的“官本位”思想,一直占据着高校管理内部。这种保守的管理思想,是制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想瓶颈。

2. 高校管理模式单一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一般都采取单一制的管理模式。以多校区的大学为例,特别是由几所大学合并的高校,将原来比较分散、各不相同的管理模式合并成统一的、相对优化的管理模式,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相对集中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然而,由于各主管部门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意无意地加强了对新组成大学的行政干预,但却缺少必要沟通和磋商,各行其是,致使合并后的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发展缓慢。

3. 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

这种失衡主要是指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的泛化和学术权力的弱化。行政权力的泛化表现为行政人员成为支配学校的核心。由于高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其管理层次增多,职务重叠,职责不清,机构臃肿,机关干部多,从而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使用效率降低。特别是在管理人员的使用上,从校内党政机关到各院系办公室,到处都充斥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学术权力的弱化表现为:作为高校发展原动力的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权力和发展空间,往往受控于行政权力。

4. 高校内部资源浪费

高校的发展少不了对资源的获取和使用。高校通常通过政府的拨款、学生的学费以及社会的资助等获得资源。如何使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为高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我国高校对教育资源使用的情况看,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国有资产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现象严重,责权划分不明确;国有资产不能在全校范围内共享,各个部门追求“小而全”,而不注意资产效益的发挥;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清,经营活动无偿使用国有资产现象普遍存在。在校办产业中,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交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不给予应有的价值补偿,形成了“物资国有、使用群有、利益私有”的局面,实际上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2]

5. 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需要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外,还应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在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一样,只要跨入了高校的门槛,就等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上了保险。这种终身制导致管理人员工作没有压力和紧迫感,也谈不上工作的积极性。很多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是双肩挑,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从事管理工作。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很难有效开展管理工作的。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1. 强化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化理念

在高等教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要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我国高校必须走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必须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化的管理理念。我国的很多知名大学都把发展远景目标定位于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然而要成为国际化的大学,不仅要把目标定得高远,而且关键要在管理观念上有所改变,要更新管理思想。国际化的办学方针首先就体现在观念的变革上,然后才是在具体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管理水平的国际化是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的基础和保障。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曾对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需要提出过两点意见:第一,面向21世纪,在向国际化迈进的过程中,应该使人们对以下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即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第二,重新考虑日本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制度及其实践的模式。[3]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才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树立国际化管理理念,以保证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规划早日实现。

2. 依托信息化建设国际化管理模式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变革,这预示着我们将进入信息化校园时代。在信息化时代,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浪潮的到来,高校将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习模式,建立一个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新型的管理、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从而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和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使得校园网络与信息化实现互联,校园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实现高度整合,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提供支持的平台。积极加强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以信息化手段促进高校国际化,这本身也是国际化建设的一个具体工作环节,同时反过来又有助于我们明确国际化的具体思路。国际化的管理力求集科学、便捷、服务于一体的有效模式,而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教育管理模式,不仅便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国内外院校之间的沟通和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管理模式的国际化。

3. 提升以问责制为基础的管理效率

随着问责理念及问责体系在我国行政改革中逐步发展,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趋明显。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更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已成为当今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随着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变化,高等教育自身的调适以及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服务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的责任;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以及接受社会监督、实现社会公众受教育机会平等等责任。这些都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引入问责制度加以约束与监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美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大众化发展阶段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学生数量急速增多、学生质量下降、教育成本增加、办学经费紧张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引入了问责制度,实行透明化管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现在我国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引入问责制可以说是刻不容缓。只有管理的责权分明,才能够保证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4. 提高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管理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和充满创新的工作,无论是行政管理工作,还是教学管理工作,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管理素质和积极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现代教育管理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高校在选拔管理人才时应把好质量关,选择综合素质良好的管理人才。而对于现有的管理人员,应通过高层次培训、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水平。应根据教育管理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特点,采取引进措施,优化教育管理人员队伍,通过访问、进修、学术研讨等途径加大教育管理人员知识更新的力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品德和修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自我形象,提高管理工作的信度,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4):36-38.

[2] 王德广,缪伟.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及其创新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08(2):48.

[3] 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90.

[4]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周争卉.浅谈21世纪我国教育管理的国际化发展趋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 朱为鸿.论中国大学管理传统与制度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08(5).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熊建辉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管理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